Wednesday, April 20, 2005

被看走眼了的文革其实是这样的(文革新探)

             原创作者 陈志刚
一、引言
读完了陈明显著《晚年毛泽东》(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和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两本书后,我却产生了疑问,被毛泽东 称之为一生中两件大事并让他为之骄傲自豪的文革,真的是这样苍白的么?从这两本书中,我们看不出文革中的毛泽东那一如既往的雄才大略、他战略家的气魄和过 人的胆识、那哲人的睿智和洞若观火的能力。他的能力到哪里去了呢?我承认,认识毛泽东的文革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在他身后留下的大量史料本身,前后也充 满了矛盾。尽管如此,我认为至少不应在如下的问题上出差错:(一)从还原毛泽东心里所思所想的角度写文革?还是依据被文革伤害了的人的呻吟、抱怨、和大不 敬的腔调来写文革?结果是不一样的。文革是一段历史,是历史就应该真实反映它。至于文革错了要批判它,那是建立在正确真实还原了它的本来面目之后的事。 (二)毛泽东进行文革的安排、方案、意图,是淹没在大量直观的公文、会议发言和与人谈话中的,人们不去从直观的公文、会议发言、和与人谈话中做剥离本质的 工作,而仅仅限于史料的堆积,以此认定这就是文革中的“毛史”,这怕是不行的。文革是毛泽东称之为“特殊的”对敌斗争的战场,他战略目光的深邃和策略运用 的灵活,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真有牵一发能搬倒三山五岳,轮一眼可以让地转天旋,他还能不露半点声色,很难让他的对手察觉毛泽东的动静,这是何等的了 不起。但是我们在这两本书里,却没有看到这样的场面。凡是毛泽东限制林彪、四人帮,书上就认为是对的,伟大的,反之就是十分错误的。这好象是作者在领着读 者玩儿童游戏一样,看了不仅让人乏味,而且让我们怀疑书中所讲的真实性。好在这两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为我们曾经参与和体验过毛泽东文革并以 他的思想为骄傲的人研究文革,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毛泽东传》(1949-1976)一书的作者在书的《后记》中说:书中不当的地方,希望读者批评。还是 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吧。

我在初中时以一个保守派的身份参加了文革。1968年3月入伍,又从文革的批判战场走向部队,在空军雷达部队驻福建某地服役六年。我不光经历了这个时期军 队在文革中的一些大事,还听了军队当时的许多文件传达。更重要的是,我曾经以满腔的热情,和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这能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文革中的一切是那样 的惊心动魄。和呻吟者、抱怨者、大不敬的抵毁者的感受很不一样,我们看到的是毛泽东思想的另一面,伟大的一面。这和书上那种凡是毛泽东制止林彪、四人帮的 举动,就会贴上英明、正确、远见的标签,反之就统统视之为错误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

毛泽东文革中的很多话,字句虽然明白浅显,但含意仍然多有猜测不透的内容,得和政治生活结合着理解才能准确解读。毛泽东文字中的“神秘”色彩,就与这种让人一眼不能见底有关。还是让我们举例来说明吧。

毛泽东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八十多了,人老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 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 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也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 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 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毛泽东传》p1768)。

“这两件事没完”指什么?解放了中国没有解放台湾,这事的确是没有做完,可要做完这件事,是十分难的!文革呢?仅仅是因为毛泽东在世没有宣布它结束吗?或 者说作出一个决议直到人们接受了文革才算为止了吗?是不是还有什么别的内容呢?比如,真的不可避免要在动荡中交‘遗产’吗?还有没有不流血的办法呢?据我 多年对文革的研究,我把我对这句话的理解表达如下:文革就其过程讲,毛泽东把它分成为两个大的阶段。已宣布结束的“文革十年”是前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还仅 仅是毛泽东认为的“八字”的一撇;文革结束以后的阶段,毛泽东留给了党内的右派朋友,他把这一阶段称之为“接受与再认识”文革的阶段,这是毛泽东认为的 “八字”的一捺。把撇与捺两笔合起来,这才构成了毛泽东称之为的全部文革。
下面我们就来把这些内容展开看它个究竟。

二、毛泽东借文革是要看清党

毛泽东的文革,是中苏论战的产物,当毛泽东从中苏论战看清了苏共的演变过程之后,自然会想到中共自己,他想看看自己党内有没有这样的问题。这个认识有一个 从实际到理论完成的过程,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中反映出的问题看,不得不使他产生警觉。有了这个警觉之后,他就不能不行动。

1966年5月5日,毛泽东会见谢胡率领的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时的讲话,讲出了他发动文革的动机。“我身体还可以,但是马克思总是要请我去的。事物的发 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恩格斯就没有料到手创的社会民主党在他们死后被他们的接班人篡夺领导权,变为资产阶级政党,这是不以马克思、恩格斯的 意志为转移的。他们那个党开始是革命的,他们一死变成反革命的了。苏联也不以列宁的意志为转移,他也没有料到会出赫鲁晓夫修正主义。”“不要怕反革命。有 的时候我也很忧虑。说不想,不忧虑,那是假的。但是睡觉起来,找几个同志开个会,议论议论,又想出办法来了。 ”(《毛泽东传》P1410-1411)他说的这个想出的办法,就是文化大革命。1966年6月10日,毛泽东会见胡志明时说:“接班人究竟是谁,是伯恩 斯坦、考茨基,还是赫鲁晓夫,不得而知。要准备,还来得及。总之,是一分为二,不要看现在都是喊‘万岁’的。”(同上P1419)

文化大革命要怎么防修呢?毛泽东说:“文革中这些群众主要是年轻人,学生,正是杜勒斯们寄托和平演变希望的最年轻的一代。让他们亲身体验斗争的严重性,让 他们把自己取得的经验和认识再告诉他们将来的子孙后代,一代一代传下去,也可能使杜勒斯的预言在中国难以实现。”“我考虑发动群众。我把批判的武器交给群 众,让群众在运动中受到教育,锻炼他们的本领,让他们知道什么道路可以走,什么道路是不能走的。我想用这个办法试一试。我也准备它失败”(同上 P1432)。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只能是群众自己教育自己,不能用任何包办代替的办法。”

这些话是在说:文化大革命是有步骤的分期分批的拿出一些目标靶子,让人们围绕着它自己去认识,识别,辩论,思考,用此办法一步一步把人们的目光引向反修防 修的问题上。由于人们的认识不是一次能完成的,所以文革会有好些阶段,人们看到的内容每次都不同,合拢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文化大革命。而对于这个过程的指 导,毛泽东的办法是不参与,不表态,不干扰人们思维也不代替人们思维,只是引导人们进入角色和把走偏离了航向的人们引导回来。换一句话说,毛泽东坐在一 旁,俯视着亿万人民去争论,去思考,人人都会有自己的经历磨难,人人都会得到教训,只是途径方式不同,人们渐渐会变得成熟起来,警觉起来。当然,毛泽东要 从混乱中找到睡在我们身旁的赫鲁晓夫式的人物,而且这不止是一个人,而是几个不同类型的人。他要用这种办法在亿人民中间进行防修反修教育,他要在他去见马 克思之前完成这件伟大的事业!这壮举是何等的气派,真是气吞山河!这是一个何等奇特的创意啊!他要向人们提供大量的事实,去帮助人们形成概念、判断、推 理,进而形成世界观,把反修防修的理念注入人们的脑海里,筑起一道由亿万人民参与的反修防修的钢铁长城,毛泽东对他的人民,从来是那样的信任。

1967年12月18日,毛泽东对谢·佩奇为首的阿中友协代表团说:“这次文化大革命‘是一个大审干,用群众性方法审查干部。有可能要冤枉一部分好人,但横竖不杀,搞错了将来平反。”(同上P1506)

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主要是实践,演习,练兵!它虽是反修防修战略的最重要的部分,但它的理论准备已经很久了,这可以追溯到中苏论战和社会主义 教育运动中。由于早已有了理论上的准备,这使得毛泽东不仅想到了文革的每一个过程,而且还想到了它的全过程,甚至它的转折中的各个大细节。这些环节无一例 外不在后来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从上面所引的毛泽东的话和“十六条”来看,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本意有二:一是不想糊里糊涂的去见马克思,他要把自己的党从里到外看个遍,找到了混进党内的敌 人是胜利,没有找到敌人也是胜利,这至少说明我们党过去的阶级斗争是有成绩的,何况按毛泽东的话讲,在文革中他还揪出了刘少奇、林彪两个集团!他还为四人 帮垮台定了性呢!二是他要警示后人,要防止修正主义复辟,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在毛泽东的眼里,文化大革命共揪出了刘少奇、林彪、四人帮三大集团。邓小平是犯了错误的同志,他要把邓放在第二个阶段中去再使用,而华国锋是处在第一阶段 和第二阶段转换位置上的一个角色,也是一个经过他精心挑选的角色,他要让华与邓相衔接。文化大革命由这样多的内容构成,它的内涵可谓丰富多彩了。

毛在1970年12月同美国友好人士斯诺谈话中说:“所谓‘四个伟大——对毛本人的称号——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讨嫌。总有 一天要统统去掉。只剩下‘导师’这个词,就是教员。毛泽东历来是当教员的,现在还是当教员。”(见《美国友好人士斯诺访华文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1970年版)毛泽东当时分明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是个领袖,怎么变成了教员了呢?是的,他是教员,由他安排的一系列好戏,正引导人们去看。是的, 他是教员,他是大政治教员,更是大历史教员,他的课堂就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他上课的时间跨度已经超越到了他的生后,至今还没有终止。

三、文革没有穷期的时间之谜

毛泽东生前没有结束文革,这造成了文革“失控”之说泛起。
纪登奎说:“毛主席本想‘文革’两年就结束了,没有想到驾驭不了啦,已经九年了。要安定团结,但要给‘文革’做个结论,没有结论收不住。林彪事件后,已经 证明‘文革’在理论上,实践上失败,毛主席的头脑中是打问号的。小平执政,一序列措施触及‘文化大革命’。刘冰写信的事发生以后,毛主席的意思,你要写个 决议,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决议。他还定了口径:三七开。小平婉言拒绝了,说我是桃花源中人,不了解。”(同上P1745)

下面,我们将从《毛泽东传》一书提供的史料中,从还原文革历史的角度,来看看文革究竟是什么样的?

文革到底搞几年?在毛泽东的说法中,文革一再被延长,这真是失控?还是毛泽东有意如此?他到底是在期求什么?时间在这位伟大的战略家手中还有没有别的用途?让我们顺着毛泽东的提示,一步一步来审视这些问题。

毛泽东1967年7月13日说:文化大革命“一年开张,二年看眉目,定下基础;明年结束,这就是文化大革命”(同上P1488)。1967年9月21日毛 泽东对杨成武讲:“文化大革命明年春天结束,不能再搞了”(P1503)。可是在1973年6月22日,毛泽东会见马里国家元首特拉奥雷时,特问:“你们 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什么时候结束?”毛泽东回答说:“还有一点尾巴”(P1647)。显然,他又不急于结束文革了,这是为什么呢?

毛泽东在中共九大(1969年4月1日-24日)召开前造舆论说,文革三年可以结束,这时是急于想制止国内的混乱,希望走上正轨搞建设,从而限制林彪和四 人帮在全国的活动空间。当这一切目的达到后,毛泽东又不急于结束文革了,他是为了要与另一个战略转移衔接。我们可以这样说,毛泽东讲文革结束的时间,集中 在九大前和去世前两个时段,每一次都起到了吸引人们关注事态发展的作用,每一次讲结束文革,接下来就是一个大战役。第一次讲结束文革后,引发了林彪自我爆 炸;第二次讲结束文革(“还是安定团结好”),结果暴露了四人帮乱国篡权的阴谋。显然,时间在毛泽东手里,已成为陷敌人于败露的武器。毛泽东为什么同四人 帮定性而又不亲手搞掉四人帮呢?他是从来不在同一时间打击两个目标的敌人的,因为自己的行动而干扰人们的主要视线,这是不能原谅的,因为这是政治斗争,是 非界线是很复杂的,同时打击两个敌人,势必干扰了人们的视线。这既不利于群众理解他“反击右倾翻案”的目的,又影响到下面更大的行动,他是不干的。这才是 毛泽东宁可留下四人帮让华国锋去处理的原因。在这里,毛泽东的战略运用,已达到至阴至柔的程度,难怪毛泽东把文革看成是他人生的第二大杰作而自豪的!

四、接班人:毛明定林彪暗定邓小平

深谋远虑的毛泽东,建国来下的最大的一步铤而走险的棋,是启用林彪!
毛泽东启用林彪,虽说是在庐山会议上取代彭德怀的产物,但这已经让毛泽东感到了危险。这点可从他1963年12月16日写的《七律·吊罗荣桓同志》的诗中 窥见到。“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战争不是难堪日,战锦却成大问题。斥“安鸟”(注:两字合为一字,我在电脑上打不出此等繁体字)每闻欺大鸟, 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同上P1337)原来,毛泽东在诗中沉痛悼念罗荣桓,除了怀念难忘难离的战友情之外,还有另外一个 原因,对林彪的戒备。这足见林彪在文革之前就已经对党和国家构成了威胁!在文革将开始的前夕,毛泽东还想在使用林彪上冒险得更远些,让林彪成为他的副统 帅。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和处事不惊的战略家气质,更使他在启用林彪铤而走险又化险为夷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毛泽东把这一切,写在他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留下的 “立此存照”即《给江青的一封信》中,以备让他在日后对人民有一个交待。当时,林彪的拥护者吹捧林彪,毛泽东却不能直言相告,还要违心地同意他们的意见, 批发那篇充满杀气腾腾的“政变经”的讲话。林彪借毛泽东这个钟馗打鬼,以达到他排斥异己的目的。毛泽东有什么办法呢?也就只能当一回共产党的钟魁,为人民 办一点除害防修的大事。在中共九大的会上,四人帮两位大员鼓吹要把林彪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写进党章,毛泽东苦思一夜没有办法,只得不露声色地同意了(同上 P1567)。但在这之前,同样以“立此存照”的方式,毛泽东留下了一个备忘录,以便今后跟人民解释。那就是1968年10月13日八届十二中全会召开期 间,毛泽东通过平息人们要求开除邓小平的党籍时说的那段话,毛泽东讲说:“邓小平一直搞武装斗争,历史上无大错,仅仅有一次临阵脱逃;在刘邓集团中,邓小 平是摇鹅毛扇的人,和刘少奇不一样;留下他的党籍,做个‘反面教员’吧”。毛主席为邓小平说了话,人们不再提开除邓小平的党籍了。这几句话,是我在军队服 役时听的传达。在陈明显著《晚年毛泽东》一书中,没有收录这段话。在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一书中,没有完整收录这段话。而 这段话,却是了解毛泽东的文革走向转折的顶顶重要的话!

毛泽东讲明了,将来的党政大权会给邓小平而不是林彪,只是当时人们谁也没有听出这句话的弦外之音。即使是今天,人们一样也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以为毛泽 东当年仅仅是在保护邓小平。即使是作为当事人的邓小平,也没有看出毛泽东的真正用意,还以为毛泽东把他软禁在了江西。可怜毛泽东,这样具有深远战略部署的 一步棋,就这样被错误地解读了。可惜!可惜!有人会问,这句话里怎么有把政权交给邓小平而不将给林彪的意思呢?因为,一个“反面教员”无职无权,充其量只 是一个普通党员,只有有职有权,才能当“反面教员”。毛泽东不是自称他自己“现在还是当教员”吗?他有多大的权力啊!现在毛泽东讲邓小平也是教员,不过是 “反面教员”而已。是教员,邓小平就应该有同毛泽东一样大小的权力,这样才能起到反面教员的作用,我这个判断是不会错的!当然,毛泽东没有想到林彪最后会 走上那一条叛逃之路了却一生。不能期求毛泽东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上步步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但文革中的每一个大的环节,是没有走出他的视线,这是千真万确 的。

在文革中,毛泽东的每一个战略转折关头,都会留下一些“路标式”的印记,这就是陈明显《晚年毛泽东》一书中说的那个“立此存照”。我发现文革中毛泽东的 “立此存照”多得很,而陈明显教授仅仅只指出了一例。毛泽东不断“立此存照”,并不是他的心血来潮,而是他依据当时的斗争特点设计的应对方案,只是迫于当 时的环境,他无奈公开向党说明一切,又为了今后能说服人们,他才事先埋下了一个一个的伏笔。这为我们今天认识毛泽东的文革提供了许多便利,只要我们凭借这 些个标记,便能很好地理解毛泽东的文革思路。从毛泽东的思路来看,文革中他始终掌握着主动权,尽管他是少数派,但他并没有乱方寸。
说起来,毛泽东用不设国家主席来限制林彪,林彪却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自我引爆。林彪为什么要争国家主席呢?原来林彪虽然是毛泽东的接班人,但实际上他并没 有多少实权,毛泽东所以不给他权力,是毛泽东已经在他的“立此存照”中讲了,他对林彪不放心。从《参考消息》近两年披露的台湾解密的档案看,当年蒋介石得 知林彪摔死后,痛不欲生,老蒋说:内战时期,林彪曾经寻求投奔到蒋校长的门下,被老蒋拒绝,他的理由很简单,被共产主义洗了脑的人不可信。这从反面,足以 证明林彪的为人和他的历史了。林彪事件出来之后,人们怪毛泽东用错了人,认为毛泽东的文革以此为标志宣告了破产,毛泽东这才拿出他几年前写的《给江青的一 封信》来说服大家,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当年这封信只有周恩来、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看过。林彪事件怎么定性?当年有一段时间是作为“极左”来批判林 彪的,过了大约半月左右的样子,毛泽东改为“形左实右”来批判。人们认为毛泽东是在袒护文革中的左派,才出此下策。看看林彪的所作所为,他有一点“左”的 气味吗?为了排斥异己,他搞恐怖活动,直到暗杀毛泽东,这是典型的“极右”!从他的“政变经”里流露出的帝王语言,除了“右”之外,还能是什么呢!再看看 他与老蒋的关系,他还能“左”得起来吗?毛泽东为了国家的安危同林彪斗争,耗尽了他全部的精力,这是毛泽东在林彪倒台之后显得异常疲惫的原因。若毛泽东不 在他健在之时亲手排除党内又一个最大的隐患,他能放心的去见马克思吗?

五、关于刘少奇

文革首先搬倒的对象是刘少奇。毛泽东对刘少奇没有简单地用组织处理的方法清除他,而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用他作靶子,让人们看清楚赫鲁晓夫式的修正主义是怎样睡在我们身旁的,并窃取党和国家权力的。

毛泽东决心打倒刘少奇的时间,按他同斯诺的谈话来看是1965年1月25日,而不是在这之前。在毛泽东的眼里,刘少奇是个软骨头。1962年,遇到三年自 然灾害,碰到一点天灾人祸就悲观失望。1964年,刘少奇又在“四清运动”中再一次流露出这种情绪,他在“四清运动”中搞扩大化,也是过高估计了敌人,表 现出来的虽然是“左”,实际上是一种“右”的恐慌。他要参加苏共23大,与苏修搞调和。苏共20大后,越变越修,而且和我党交往要以承认20大、21大、 22大为先决条件,毛泽东不主张参加苏共23大,刘少奇又一次表现出了“右”的投降主义路线。毛泽东这时才认为刘少奇不适合作他的接班人。毛泽东还四次看 了他的《修养》,反反复复认识刘少奇。毛泽东还认为刘少奇在一线主持工作时让他渐渐失去了指挥权。这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

为搬倒走资派,毛泽东开展了四大,学生参加文革搞不到点子上,才引出了工人农民参加文化大革命,工人间造成的两派加上走资派为保护自己进行的挑唆,使工人 陷入了深深的“武斗”之中,于是又引出解放军介入文革,用“三支两军”来控制局面。毛泽东在文革中出险招用林彪,显然是为了文革不出问题上的第二道保险。 文革的第一道保险是毛泽东称之为的“个人崇拜”,个人崇拜既是文革的保险,又是文革的武器,使天下不至于大乱到不可收拾。文革是乱,但还没有乱到毛泽东收 拾不了的地步。林彪叛逃后,个人崇拜由毛泽东自己降温。毛泽东的第三个保险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这主要是用来替代过于温和的解放军,来维持学校秩序和 复课闹革命的。为了文革的每一步胜利,根据不同的情况,毛泽东常常有几道保险并用,如后来毛泽东用到的丢石头、挖墙角、掺砂子。为了暴露敌人,毛泽东不到 万不得已他是不用保险的。他用保险的系数也不是太大,这又造成保险常常被“烧断”,当然,这也使得敌人很容易的被一次又一次的暴露出来。

文革是一个非常时期,毛泽东的措施也有非常之处,文革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毛泽东从来没有在这场文革中弄到失控的地步,没有!

六、四人帮——文人变修的模式

四人帮中的主帅江青,文革刚开始时人们对她印象不错,毛主席的夫人嘛!但她提出了“文攻武卫”后,武斗愈演愈烈,着实让很多百姓感到了恐惧。在毛泽东保邓 小平当“反面教员”的那次传达中,周恩来要求江青解放封存的几百部电影以调整党的文艺政策,这将解放一大批文化人,江青横竖不干,这让很多人对她失去了最 后的一点好感。当然,文革并没有因她而给毁了,倒是她,通过文革彻底的暴露了出来她的嘴脸,她想做武则天。

四人帮在文革期间的确作恶多端,严重地干扰了毛泽东的路线。在准备召开四届人大会议的几年里,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发起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鼓噪,把政策允许 的农民的自留地当成资本主义的尾巴来割,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毛泽东的批评。他们不停地叫嚷把人民公社的“小队所有”变成大队所有,严重地混淆了视听。这一 切,都严重地干扰和败坏了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的政策。

通观四人帮集团从出现到毛泽东定名定性直到覆灭,是由“极左”演绎覆灭的又一种模式。这个集团的覆灭,标志着文革在毛泽东心中“演习”阶段的结束,尽管毛 泽东生前并没有着手清除他们。毛泽东亲自给四人帮定性,又不清除他们,倒不是毛泽东没有能力搬倒他们,而是让他们表演得更充分一些,也是为毛泽东转入下一 个阶段“接受与再认识”的文革的阶段不出意外。
四人帮的结束,他们在全国的帮派体系也随之瓦解。

七、过渡人物华国锋

华国锋是毛泽东最后物色的接班人,在毛泽东长长的接班人人选名单中,刘少奇、邓小平、文革五大学生领袖、王洪文、纪登奎、李德生、华国锋。华国锋是第四梯 队中的成员,他所以受到毛泽东的重用,是因为他为人老实忠厚、办事“公道不蠢”,华自己说他政治水平不高,毛泽东“就选这个水平低的人”(同上 P1754、1755)。这样不高的评价,自然毛泽东对他的希望也不太高了,如果他能把江山坐稳一段时间(几年)不出问题,毛泽东也就满意了。清除四人帮 为华国锋在人民面前立了功,进而取信于民。期望华国锋坐稳江山,千秋稳固,毛泽东何不另请一个人呢?毛泽东之所以如此安排,是期望华国锋为更重要的事铺 路,至少在他移交权力的时候不至于让人民流血。毛泽东后期更多的是想的这事!毛泽东是知人善用的千古卓越超群的领袖,没有人不在他的预料之中,当然华国锋 也不例外。华国锋终于这样走到了他的尽头。

邓小平说:“华国锋只是一个过渡,说不上一代,就是两个‘凡是’也是继承毛泽东晚年的治国方略。他本身没有一个独立的东西。”虽然邓小平讲得对,但这不等 于说毛泽东用错了人,因为毛泽东还有他的更多的想法。越到晚年,毛泽东的政策越宽厚。他不仅指示释放全部的在押战犯(同上P1712),还要求释放文革中 关押的几乎全部干部,以至周恩来处理不过来,只得指示“先放人,后做结论”(P1713)。他来这一招,是要逼着党内加快解放大批的干部。

八、邓小平复出

毛泽东的文革,反对的人多拥护的人少。毛泽东何尚不想他的接班人华国锋能把江山永坐下去,去展开毛泽东的思想搞经济建设呢?但华国锋能领略毛泽东思想中的 这一伟大精髓吗?毛泽东深深的知道,他走了以后,再要重复他的一切是不可能的,党内既没有这样的人,自然也没有能制服多数老干部反对他的政策的权威。老干 部们对他的抱怨太多,期待着换他的方法试试,他是知道的。在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把邓小平以“反面教员”的身份留下来,就是作了这样的考虑才提出来 的。是到了让邓小平出场的时候了。毛泽东要让邓小平从“反面”来证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是正确的。

1975年8月14日,在一个无意的条件下,毛泽东回答北大教师芦荻有关《水浒传》版本的提问时,讲了宋江是“反面教员”的话。水浒“好就好在投降。做反 面教员,使人们都知道投降派”(同上P1737)。毛泽东的大战略家的气魄和胆识,又一次的表现了出来,而且表现得是那么的不经意,以至让人们一点也没有 察觉出他在讲他今后的安排。雄才大略的毛泽东知道,话光由一人或一派讲是没有说服力的,天下人也是不能尽相信的。人的认识过程,是要在反复的比较中才能完 成的,为什么毛泽东后期自己要为“个人崇拜”降温,他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进退亦不能违反唯物主义的原则。违反了唯物主义的指导,是乎看来一时得志, 但那终究是不能长久的,毛泽东绝不会从事这种无谓的战斗,这是他一生坚持的党性原则!晚年的毛泽东,更加珍惜人民的利益,他为国家操碎了心,不就是而了国 家的长治久安吗!的确,文革中的毛泽东是太专断了,但不专断能行吗?社会主义时期的敌人是躲藏在暗处,事先把要做的事拿出来讨论,去说服大家一道前进,是 不能清除混进党内的敌人的。毛泽东宁可冒天下之大不违,也要守口如瓶,只要能战胜敌人就行,他不怕党内同志反对,以后还可以慢慢解释嘛。毛泽东曾因邓小平 “搞右倾翻案”,于1976年4月7日又一次打倒了他,这又是毛泽东在“立此存照”啊!他要在生前最后检查一次他的部署,看看他的对手,要做到万无一失, 他要让人民都记住,邓小平是我不久前复用的,而且出来以后也干得不错,但邓小平对文革的态度是否定的,又死不悔改,所以我又一次打倒了他。在全国人民面前 能留下这样一个效果,他就够了。毛泽东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他可以无牵挂的去向马克思报到去了。

毛泽东让邓小平出来工作这几年他是满意的,却又让他下台,是要向人民说明什么呢?(一)接受文革的原则是绕不过的,你今天认识不到它的重要,那么国家变色 后你就知道它的重要了,当然那时就迟了。所以他要在全国人民面前,点出邓小平否认文革的事,是为了引起人民对这个事情的高度重视。尽管大多数党内干部不相 信这点,但他还是要说,这是他的原则。(二)毛泽东再一次打倒邓小平,不是要全盘否定他的工作,更不是要邓小平在毛泽东死后不出来工作,而是毛泽东要为他 上足发条,让邓小平憋足了劲,只要邓小平一定要出这口气,要证明自己对毛泽东是错的,出了问题也好纠正,毛泽东所有的目的全在这里。毛泽东知道,中国的建 设将在毛出左脚邓出右脚中一步一步扎实地前进。这就是伟大的毛泽东在生命的最后要做的事!他是在顶着多数干部的不理解和反对情况下,在按他自己的“激将” 方式去完成他未竞的事业!他是在按他自己的方式进攻!(三)毛泽东知道,邓小平代表的不是他一个人,他的身后有一批老干部,毛泽东不是不在乎党内多数派的 反对,但他一定要在他死后说服他们,中国非要过这一关!谁叫毛泽东的认识太超前了呢?中国既然必须过这一关,那么就一定要过好,在过这一关时不出问题,至 少不要流血,毛泽东这才为全党和邓小平准备了华国锋,先让邓小平搞建设,国家已经拖不起了。

文革中的毛泽东,鉴于当时国内国际的矛盾和经济政治的突出问题,他时常是在踩翘翘板中选择一条国家可走的捷径。他要兼顾党和国家的眼前利益,又要考虑它的 长远发展;既要国家的时下建设快些,又希望速度快了而又不要丢了红旗;他既要坚持原则,又不要死守原则,而要让原则为国家的眼前利益服务。他把这一切,凝 注在对邓小平本人的处理之中了。他既批判邓小平的“右倾翻案”以坚持原则,又亲手批准了邓的一个又一个的建设方案,把原则作适当的搁置。他时常处在两难之 中,但他又不能不这样来安排!

九、宏观形势的好坏是从负面去把握的

看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宏观形势的好坏,须从它的负面内容的增减去判断,而不是只看面上浮现出的繁荣或辉煌的那一面。负面的显现要有一个相当长 的积累过程,毛泽东见到的事太多了,哪一个影响到全局的错误倾向的揭露,不是经过了漫长的认识过程呢?毛泽东要充分利用这样一个认识上的不显眼期,把生产 搞上去。这可以说是毛泽东文革中的最精彩的一笔,这是神来之笔!他是不喜欢“宁要资本主义的草,不要社会主义的苗”的四人帮一味乱斗的做法的,这即毁了革 命,也毁了国家。赶快兴起国家建设,赶快融入国际社会,为此,他为后来人准备了很好的环境,光是1972年,中国就和18个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是 在为未来的开放奠定基础。为了兴起这一建设,他得赶快把邓小平打倒,还得尽早让邓小平站出来主持工作。他的战略是这样的充满了矛盾,又是这样的合理自然, 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国家强盛不衰啊!

在后来毛泽东不在的是子里,中国的建设进行得很好,很有生气。工农业生产上去了,国民生产总值一再升高,综合国力得到加强,科技和军事实力显著进步,人民 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中国的国门也打开了,中国不仅成功的融入了世界,中国还收回了香港和澳门。多种经济成分的健康发展和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建立,调动了更 多人的积极性,使民族空前团结了。中国的确是强大了许多,这对国家的自身安全是必要的,当然,这也是毛泽东苦苦期盼的。取得这些成绩,成本也是高昂的,许 多负面内容创造了共和国之最,也是在这一时期。比如:官僚腐败之最、信仰危机之最、两极分化之最、黄赌毒之最、坑农伤农害农之最、假烟假酒假种子假化肥假 农药假药假心脏之最、一些知识分子文化水平高和道德水平低下之最、河南农民卖血为生而染上艾滋病之最,农民缺医少药之最、农村儿童失学之最、百姓打官司难 之最,真是无奇不有,可以罗列出长长的一串。好在邓小平已经改口,“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邓选》三卷 P313)从这口气里,我们已经听出来了,文革关于“资产阶级就在党内”的说法,已经被邓小平多少接受了下来。但这离毛泽东的认识还差很远。毛会问:这腐 败是怎么来的呢?邓答:改革“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邓选》三卷P306)。毛说:不不不,是旧的生产方式诱发了腐败!邓瞪大的双眼一直困惑的眨着, 他若有所思,又不甚明白,他还要想想。是的,得容他想想。哪叫他是常人呢?毛泽东在事物刚冒头的时候就看出了它的本质,而常人只有在看到事物出现的时候才 知道它的存在。但毛从邓的眼神中看出来了,邓还是一个党内的好同志,三七开嘛。毛说:“以观后效吧!我还可以等你一段时间。”他说完,飘然若仙的离邓小平 而去,又仙游到他的马克思主义理想国里去了。

十、毛泽东思想第21次回来了

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但毛泽东的思想深邃、深刻、博大、富有预见性和强大的征服力,这是神才具有的力量,所以毛泽东是神不是人。

在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毛泽东说过这样的话:“三次‘左’倾路线时期给我的各种处分,打击,包括‘开除党籍’,开除政治局候补委员,赶出红军等,有多少次呢?记得起的有二十次。”(许全兴《为毛泽东辩护》,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P171)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对革命的影响从来不是连续的,他忽儿离开我们,忽儿又回到我们身边,导演这一切的是党员内认识能力的差异。

1971年林彪事件出来以后,全军展开了野营拉练,我们走进了闽西红军活动过的地方:上杭县古田村。一个在这里离政休养的老红军将领对我们说,当年毛泽 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到闽西开辟根据地,陈毅认为毛泽东的革命的方法太慢,他一气之下夺了毛的前委书记的权,和朱带领着部队打广东,三仗下来,红军打 光了,陈去上海找周恩来,说:毛的权我也夺了,部队也打光了,你说怎么办?周答:我有什么办法,你去找毛泽东。陈回到毛泽东那里,请毛回去。毛说回去可 以,但有三个条件。陈不等毛开口,便说:只要你回去,多少条件我都答应你。毛说要召集连排以上干部讲一次话,要开一次营级以上干部的会,要做出一个决议。 这个决议就是那个有名的《古田会议决议》。1972年1月6日陈毅逝世开追悼会那天,陈毅夫人对毛泽东说,陈毅年轻时不懂事,得罪了主席,请主席别见怪。 毛主席马上说:陈毅是个好同志。毛指的就是这件事,陈毅是个知错就改的人。

王明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后来到江西瑞金,一下子夺了毛的权,他无非是靠了两条:一是斯大林派来的,二是他攻击毛的办法土,哪年革命能成功?他要用国与 国决战的办法加快革命到来。红军将士哪个不想革命早些成功?他们一下子都离开了毛泽东,但王明惨败之后,毛被又一次请了回来。毛泽东每一次回来,是在惨败 之后;但认识上出现新问题的时候,人们常常又把毛泽东丢开。

毛泽东与刘少奇、邓小平最初争论的核心,是“分田到户”还是“分配大包干”,这事得从1959年说起。1958年农业大丰收,可是1959年1月起全国闹 饥荒缺粮缺油,毛百思不得其解,正在这时,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赵紫阳查处了瞒产私分粮食7千万斤。毛终于知道了问题的症结。征粮过多是造成人们恐慌的原 因。把多征收的粮食减下来,问题也就克服了,但是毛泽东的认识没有停留在此,他联想到了一大二公,统得过死的问题。毛当时认识到了人民公社有四种平均主 义:公社与公社的平均主义,干部与干部的平均主义,队与队的平均主义,社员与社员的平均主义。毛进一步推论,办农村大食堂也是平均主义,食堂要取消。进而 他又形成了“公社所有,队为基础”的思想:以小队为基本经济核算单位,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和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河南一个县当时只有一个公社,一个公社 就有一个县那么大,毛和大家一时不知是这事是好还是不好。此时,毛泽东知道了那是十分有害的了。毛很兴奋地把他的发现告诉给很多中央和省里的领导时,没想 到,他们象受到了强烈地震一样人人不通,这还有集体经济吗?你毛泽东太右了!毛作工作,好歹才转了这个弯。(《毛泽东传》P917-929)可是刘邓一批 党内同志,鉴于战胜三年自然灾害困难,主张搞分田单干,认为这样干,什么平均主义都没有了,生产见效也快。否则,刘少奇认为“无产阶级专政要垮台”(同上 P1233)。刘少奇把他的悲观失望情绪在全党散布。有的人讲,走出三年自然灾害恢复生产,少说也要四到八年(同上P1234)。毛带领人民用集体的办 法,仅用三年就实现了恢复生产。毛泽东认为:“包产到户这事,不可干。”(同上P1191)他主张“分配大包干”(同上P1181、1185)。

我一直在想,“分配大包干”在以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条件下,能彻底解决四个平均主义吗?前三个平均主义好办,惟独生产队内部社员与社员的平均主义难办。 的确,“包产到户”没有受一点平均主义的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这好象是彻底方便了生产的发展。但从政治的角度讲,这未必是对的,因为政治与经济相比, 不能不占首位。在毛的“分配大包干”中,虽然还有最后一个平均主义的内容没有措施彻底干净解决它,这是要用“觉悟”去弥补的,听起来这话有些不伦不类,但 这的确是符合哲学的矛盾双向联系影响的原理的。这恰恰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他既不象刘邓那样右,也不象上面说的那些“吃惊”的同志那么左,他把革命原则和 经济规律有机结合,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其速度是快的,又能提高人民的觉悟,还能有效地防止社会上的腐败。我们从“分田到户”的方案中几乎找不到这种 哲学上的双向联系,这就难怪今天的做法会引发那么多负面的“共和国之最”大行其道了。这些负面之最,有些是可以克服的,有些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有 些得到了缓解,有些是根本解决不了的。由此带来的危机是信仰失去了依托,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伦丧,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昌盛。在今天,马克思主义虽然我们还没 有放弃,但它却成了一个空壳,拿什么理论去武装人们呢?现在有一种误解,集体主义经济是不符合价值规律的经济,也是低效的。恰恰相反,毛泽东的集体主义经 济是“扬”经济规律之长又能避免市场经济引发负面影响之“短”的良方。它和苏联的经济是根本不同的经济体系。社会主义能建筑在旧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那 长成的就决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生产速度慢吗?苏联在那样死板的体制下,都创造出了建设速度的奇迹,更何况我们呢,速度是不在话下的。社会主义要求它 的经济基础,从它的经济细胞中,就和私有制社会性质上是不同的,也许就是这么一点点差别,但当它与它配套的各种关系延伸到整个社会的时候,大厦才不至于倾 倒。从不个意义上讲,毛泽东设计的“反面教员”让人民明白的道理,比毛泽东教会人们的更直观,更好理解。毛泽东思想在这个意义上,才会又一次的回来。好在 我们现在处在列宁讲的“新经济时期”,毛泽东博大精深的思想有的是能够治理这它的方略。我们预示着,在邓之后,一定会有一个大的综合过程,中国的事情会越 办越好。

读完了以上的文字之后,你还相信用“骄傲说”来描述毛泽东的鬼神吗?

关于文革,我暂时粗线条地写到这里,请读到本文的网友多发回帖谈谈看法,我想看看后再决定写下文与否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