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30, 2005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北大物理之我见

读了"选择清华物理,一位毕业生的心里话"一文,心存疑惑,同样作为一位校友,我谈谈对北大物理的理解。

1, 解放前招收物理本科的学校很少,培养的人也很少。比如西南联大,每年毕业不到20人,研究生每年毕业1-3人。这些人中大部分在后来科学事业的大发展中成 为佼佼者(奠基人)是历史的必然,当时各校的毕业生都是这种情况。清华因为得到庚子赔款而招收学生多一些,也是社会、政府的支持所致。西南联大物理系三校 联合,北大的饶毓泰任物理系主任,所谓"以清华物理系为主体的西南联大物理系"一说,当年亲历西南联大的前辈从无此说,还是现在人胆子大,勇于"原始创新 "。在"北大物理九十年"一书里,非常具体详细地记录了西南联大的情况,没有用任何修饰和主观定义,当事人的记录可以作为参考。"李政道则肄业于以清华物 理系为主体的西南联大物理系"一说未免显得轻狂。李先生2003年9月15日与北大物理学院的学生座谈时讲了这段历史: "我在西南联大虽然没有毕业,但对我是很重要的。同学们年轻可能不知道,西南联大是在抗战的时候由北大,清华,南开三个学校搬到云南昆明成立的。我是在一 九四五年入联大二年级物理系的学生,一年级是在浙江大学念的。可是那个时候浙江大学也并不是在浙江,是在贵州。二年级转到联大,在联大并没有念完,四六年 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像许校长所说的,进了研究院。我对母校之一的北大是有很深的感情的。今天有这个机会,我就像回到家里一样。同学们可以随便问关于物理的 问题或者跟物理有关的问题,我们随便聊聊天吧"。李政道先生在浙江大学读了本科一年级,二年级转到西南联大,师从北大教授吴大猷。吴大猷发现李政道是少见 的奇才。1946年,学校要派出两名青年助教赴美留学,吴大猷力排众议,坚持推荐了当时只是本科二年级的李政道(另一位是朱光亚),李政道到美国芝加哥大 学直接上了研究生。各校的肄业有严格定义,是对中断学业的定义。如果对提前上研究生都要贬低,恐怕就不会有特殊人才培养了。

2, 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的北大物理系,囊括了清华和燕大的优秀物理师资,北大以此为骄傲,从不讳言。北大在解放前是一个学科门类非常全面的学校,1952 年的院系调整把北大变成了一所保留文科、理科的大学,当时的工学院被并入清华大学,曾经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高景德院士便是当时从北大工学院转到清华大学继 续学习的。几十年来,

新中国的物理人才几十倍几百倍于解放 前,支撑了许多科技领域的大发展。北大物理教育被朱清时校长称为"培养了几代中国物理学人"。上网看看北大物理培养的人才(包括一百多位院士),出的书, 获的奖,历年排名,就知道它的分量和地位(历年排名,包括去年的理科基地评估,北大物理都是第一)。北大物理的名师名作名课,全国公认,影响广泛,获得最 高的国家级奖励。从1991年至今,北大物理学科先后获得国家奖励的优秀教学成果14项,编著教材、专著等近百本,其中24项为省市、部以上优秀教材。八 十年代中期清华物理系恢复建系的过程中,北大物理系伸出了援助之手,最优秀的教师到了清华物理系讲课,直到最近几年的基科班教学都是如此。中国物理需要的 是在国际上争取地位,而不是在窝里争你的我的。

3,关于师资,这位校友说在清华物理系有人事关系的院士8位,其实我听说李惕碚院士的人事关系在科学院,李家明由于特殊原因已经调往上海交大。更重要的是中青年师资队伍,

这位毕业生不愿意说。目前北大物理学院目前有8位长江特聘教授,9位国家杰出青年。

4,关于理工结合优势,是不了解现在的 理科。现代理科已经包含了很多应用性和技术性的东西,理科毕业可以做工科(反过来不行),这已经是大量物理人的亲身经历。两弹元勋基本都是学理科的,后来 做工科反而最好。至于动手能力,物理学本身就是实验科学,需要动手,北大物理的教学实验室评估全国第一。现在更缺乏的是文理结合,加强科学人的人文素质,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这是北大作为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最大的优势。

7,关于出国留学,有人做了统计。本科毕业生1999年-2003年获得美国物理科学博士学位的学生人数最多大学依次是:

1,北京大学 478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613,美国MIT 3474,美国Berkeley大学 3245,韩国汉城大学 3116,美国哈佛大学 2767,复旦大学 2208,美国cornell大学 218Table 33http://www.norc.uchicago.edu/issues/sed-2003.pdf第86,87页。

5, 关于毕业生的成就,老的不说了,各单位的网页上都有介绍。文革后的学生的成就,转引网上一篇文章的资料为证

b文革后的北大物理系毕业生在学界与商界

海外搞物理的北大毕业生中成名最早的当 属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冯奚乔(77级),他在哈佛物理系读书时就有"天才"之称。1994年冯当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系正教授的时候年仅34岁,是 新一代大陆留美物理学家中的杰出代表。可惜他英年早逝,1995年去世于巴黎,生前在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发表七十多篇论文,包括十余篇Phys. Rev. Lett.,至今仍被同行大量引用。冯奚乔之后,伯克利的邱子强(80级)、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的牛谦(77级)等也在凝聚态方向做出了不错的工作。邱子 强的研究方向是磁性纳米材料,获得过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多次奖励和海外华人物理学会颁发的1997年度青年科学家奖。牛谦的研究方向是低维凝聚态物 理,把量子力学应用于纳米研究,在自旋电子学等领域做得比较深入,发表过三十余篇Phys. Rev. Lett.,现在是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物理系的Trull Centennial教授并当选美国物理学会Fellow。这两人在国内和中科院物理所的合作比较多。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谢亚宏(77级)是工业界转向 学术界的成功例子。他在贝尔实验室工作十三年,99年加盟加大洛杉矶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并任副系主任,在硅性材料和设备的研究方向上成果斐然,论文被同 行大量引用,有十余篇论文的单篇引用率都超过100次。西北大学曹惠(86级)的主要研究方向在纳米结构的光学性质及微激光等领域,97年从斯坦福获博士 以来,很快以一系列引人瞩目的工作被西北大学提为副教授,还获得斯隆学者、Packard学者、德国洪堡基金会Friedrich Wilhelm Bessel研究奖等重要奖励,99年《科学》曾以Turninga Powder Into a Laser 和Laser Light From a Handful of Dust为题连续报导她的小组在半导体激光领域的工作,这是科学家们首次在简单的粉状无序半导体材料中的产生激光,00年《自然》以Little Lasers为题再次介绍了她的实验室如何"利用纳米颗粒聚合体在烧杯中产生微激光"。2004年她的小组开发出一种硅基质上的紫外微型碟状激光,可应用 于化学传感到信息储存等各个方面。马里兰大学的季向东(82级硕士)在核自旋及康普顿散射等领域做出了重要工作,他于97年作为唯一作者发表的Gauge -invariant Decomposition of Nucleon Spin and its Spin-off 和Deeply VirtualCompton Scattering等论文单篇被引用就超过300次,属於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他的论文总引用率在斯坦福大学SPIRES-HEP数据库2002年版 "Top-Cited Theory Authors"五年榜中排名第367位,十年榜中排名第191位。他还是美国物理学会Fellow。洛克菲勒大学的任海沧(77级)与诺贝尔奖得主李政 道及弗里德伯格(Richard Friedberg)从高温超导具有明显小于低温超导的相干长度之实验事实出发,提出用一个电荷为2e的定域玻色场唯象地描述电子或空穴的配对状态,并把 S道过程作为玻色子和费米子间的主要相互作用。模型不仅和霍尔数及核自旋驰豫率的实验结果相自洽,还为李政道的玻色子-费米子超导模型确立了坚固的理论基 础,为探索研制新型超导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他们的论文在国际重要物理刊物上发表后,研究者应邀在世界各地及重要国际会议上作了上百次演讲,引起了与会者 广泛的兴趣和重视。康奈尔大学的沈群(77级)发明了一种基於X射线衍射的方法去描述椭圆形偏振X光的所有参数,此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X射线磁散射的实验 中。最近他又与诺贝尔奖得主Herbert Hauptman合作研究新的直接测量蛋白质晶体布拉格反射相位的方法。传统测定大分子结构的方法通常需要在晶体中掺入重金属原子以确定相位,工作极其繁 重。沈群的新方法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重原子同晶置换法,他利用晶体自身将X射线分作两束,两束射线以微异的角度穿过晶体,产生的衍射斑可以提供足够的数据计 算出分子的结构。98年《科学》杂志以Beam Splitter Teases Out Phase Secrets为题专门报导了他的工作,认为这项工作能实现自动化将极大提高测定蛋白质晶体结构的速度。他获得过匹兹堡晶体学会颁发的Sidhu奖, 2004年又被评为普度大学杰出校友。Rensselaer PolytechnicInstitute物理系的J. Erik Jonsson杰出教授张希成(77级)主要研究T射线在三维断层摄影术中的应用,他和同事是最早利用单脉冲T射线为生物组织成像的科学家,被认为是这一 成像技术"next frontier" 的领袖人物之一。与常用的X射线,超声波等相比,T射线可以"'看' 得更远更清晰",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国家安全等众多领域前景广泛。张希成2002年曾在《自然》姊妹刊《自然材料》上撰写综述文章Materials forTerahertz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介绍他们的工作。2002年8月《科学》在"近期文献亮点" 中以APPLIED PHYSICS: Revealing the Invisible为题特别报导了他的小组的研究工作,2003年《自然》引介T射线的文章Terahertz Imaging: T-ray Specs中也对他的工作作了大段文字的描述,称他为这一领域的"先驱"。NASA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出事后邀请张希成用THz成像技术检测油料箱绝缘 泡沫材料的缺陷并将此技术作为此后的泡沫材料缺陷检测的标准程序。张希成出色的研究工作不但使他当选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美国光学学会(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和国际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 三大学会的Fellow,也使他成为《华尔街日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美国科学家》等媒体经常报导的对象。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Willa Cather杰出教授曾晓成(80级) 的小组2004年初通过计算机模拟建立了直径小於0.5纳米的硅纳米管模型并利用量子力学的方法研究了这些纳米管的性质,与硅是半导体元素相悖的是,这种 迄今世界上最细的硅纳米管具有金属的良好导电性且非常稳定,这个发现实际上打破了过去人们认为的"金属是金属、

半导体是半导体"的界限,提出在纳米 尺度量子力学作用增强的情况下硅可以具有金属的特性。曾的研究得益于他父亲、北大物理系著名教授曾谨言的启发。他的小组还在碳纳米管中发现了几种新的低维 的冰的晶体,尤其在近一维条件下,他们预测存在一个临界点,使固相液相的水没有结构差别,而这种相间差别的消失过去只在气液相之间观察到。这些相继发表在 《自然》和《美国科学院院刊》等一流刊物上的工作对纳米电子设备,生物芯片及水在蛋白质相互作用和结合过程中的作用都有重要意义。他还获得2004年的古 根海姆学者奖。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有郗小星(77级) 、李奇(89届博士) 和刘荧(78级) 等三位北大物理系毕业生拿到了终身教职,郗小星和李奇两人本科、

硕士、博士学位都在北大获得,在超导 领域颇有建树,现在都已经是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的正教授。郗小星领导的科研小组2002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制成大电流二硼化镁超导薄膜材料,引起多方面的 关注和报导,发表该成果的《自然材料》称"这是二硼化镁超导材料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一步",《自然》以Thin Films of Magnesium Diboride could Lead toNew Technologies为题对此做了特别介绍。芝加哥大学的潘晓川(78级)在医用物理学特别是核医学成像、断层摄影术、图像再生成和处理等方面颇有成 就,他2000年获得IEEE核与等离子体科学学会(NPSS) 颁发的"早期成就奖"。此外斯坦福大学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苏栋(78级)、威斯康辛迈迪逊大学的潘以兵(81级)在粒子和高能物理方面的研究,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朱湘东(77级)在表面物理和薄膜物理等众多领域的研究也都颇有成绩。以上所列的都是已拿到终身教职且在某方面颇有造诣的毕业生,其 他处在研究生涯junior阶段和尚在为tenure打拼的还有一批,有些已经崭露头角,如2000年获美国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总统奖现执教于加州大学欧 文分校物理系的林志宏(85级)、1999年获美国物理学会束物理(Beam Physics)优秀博士论文研究奖现任职于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的黄志戎(87级)、研究丝状蛋白质组装的物理特性颇有成果现执教于布朗大学物理系的唐 建新(83级) 、

开发出全新的可为不同软组织成像的X 射线成像技术从而大大推进了X射线在临床医学诊断中应用现就职于布鲁黑文国家实验室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钟中(86级)等。值得一提的是,冯奚乔、牛 谦、任海沧、张希成、郗小星、谢亚宏、沈群、朱湘东还有下面提到的刘俊等是77年入学的同班同学。他们那个班中,还有多人拿到美国和欧洲大学的终身教职或 成为国内的学术科研骨干,供职于华尔街的大证券公司如美林、摩根大通,高科技企业如IBM、惠普、摩托罗拉的也大有人在,总体上比较成功。相对而言,以后 的毕业生在学术界似乎不如77级这样集中和抢眼。欧洲学术界比较有名的有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机械系统工程系主任吕坚等。吕坚78年考入北京大学,79年公 派留法。99年由法国教授联合会全国委员会提名晋升为一级教授,成为当时法国在机械、土木、力学等专业最年轻的一级教授,也是该领域历史上少数38岁以下 晋升为一级教授职称的学者之一。1998年以来,他与中科院金属所的卢柯一起提出并开展表面纳米化研究,开发出几种实用的制备技术,在三百摄氏度的温度环 境中成功实现纯铁块的表面氮化,突破了长期以来金属材料表面氮化应用中的技术"瓶颈",解决了工程金属材料的纳米化难题,使其成为"今后几年内纳米材料研 究领域最有可能取得实际应用的技术之一"。这项研究的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我国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和全同金属纳米团簇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也 被评为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一。

物理系毕业生里也有很多转行但仍然活 跃在学术界的。斯坦福的黄明(81级)、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戴强(84级)、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刘俊(77级)是物理系在海外金融学界的三架马车。他们都 有物理金融两个博士,能把深厚的数理功底游刃有余地应用于金融学研究。黄明96年毕业的时候,曾是最受美国名校追逐的金融学博士,邀请他执教的包括芝加哥 大学商学院、哈佛大学商学院、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西北Kellogg管理学院等全美最顶尖的13家商学院。著名的《商业周刊》以 Gold Rush in the Ivory Tower为题进行了封面报导,将他评为全美"年度最具潜力博士"。他先选择去经济学圣地芝加哥大学执教,之后又回到母校斯坦福,在这两所世界名校的商学 院里都获得过最佳教学奖,

97年《商业周刊》以A Rookie Prof's All-star Debut为题对他做了特别追踪报导。黄明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行为金融学、衍生工具与信用风险,研究成果屡见于Journal of Finance这样的顶级刊物,他还获2000年FAME研究奖,该奖奖给美国金融学当年两大年会上最佳投资学文章。戴强、刘俊在金融领域相对出道较晚。 戴强98年才拿到金融学的博士,现在已是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的副编委,他发表的论文得过1999年Zellner论文奖,2000年Journal of Finance Smith Breeden杰出论文奖等,今年秋天刚刚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转到北卡罗来纳大学商学院金融系执教。其他在金融学界的物理系校友还有德州农机大学经济 学Hugh Roy Cullen教授李奇(78级) 、马里兰大学商学院巨能久(82级) 、伊利诺依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商学院杨百彦(84级)等。物理系毕业转行搞计算机/电子工程并执教于美国一流名校的,有普度大学计算机系的孙吟龙(81 级)、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的潘志刚(88级)等。潘志刚从物理转行到计算机,师从同是北大毕业的计算机大牛、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IEEE Fellow丛京生,2000年获博士。他先供职于IBM,因为在IBM旗舰设计工具Placement Driven Synthesis(PDS)中的突出贡献获2003年IBM Bravo奖,2004年又获IBM Faculty奖。

物理系毕业生里转搞生物的也不少,比 如在美国生物医学最顶尖的几所大学里执教的就有伯克利的丹扬(85级),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李浩(81级)等。丹扬在视觉重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工作,已 于去年拿到伯克利的终身教职。李浩1996年在《科学》上的论文被认为是"开创了研究蛋白质折叠问题的新的方向",近年在生物信息、基因启动子识别及基因 组尺度上的基因调控网络研究等方向上也做出了很好的工作,论文在《自然遗传学》等一流杂志上发表。其他转搞数学、统计、心理和工程学科的物理系毕业生,也 都有在所在领域做出成绩,执教于美国名校名系的,如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应用数学系钱纮(78级) 、伊利诺依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孙永谦(78级) 、纽约大学柯朗数学所蔡申瓯(80级) 、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崔建明(80级)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系刘子立(81级) 、芝加哥大学放射系江玉磊(82级) 、密歇根大学安阿伯校区统计系朱冀(91级)等等。

在国内物理界,以物理科研实力最强的 中科院物理所为例。现任所长王恩哥是北大90届博士,物理所"百人计划"历年入选的35人中有北大物理系毕业生7人。王恩哥的研究领域为薄膜/纳米结构生 长机理,水与表面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轻元素共价化合物薄膜的制备及性质分析。他是英国物理学会Fellow,获2003年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杰出成就 奖。他在表面物理、非平衡态生长,以及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实验和理论方面都有建树,特别是关于纳米钟的发现和表征工作,以及在亚单层外延生长中所提出的预测 原子岛形状的反应限制集聚模型(RLA)具有重要意义。2004年,他领导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新的二维冰结构,此外他与合作者还在碱金属在半导体表面吸附、 铁磁体Fe反常霍尔效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等重要问题的研究上取得突破,这些成果相继发表在权威刊物Phys. Rev. Lett.上。94届博士、物理所研究员高鸿钧领导的小组研究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相继实现了国际上同期最小点径(1.3nm 和0.6nm)信息点阵的写入和信息擦除。他们的成果在Phys. Rev. Lett.上发表后即被美国物理学会选为该期在Phys. Rev.和 Phys. Rev. Lett.上"最值得读的一篇文章 (PhysicalReview Focus)", 称其为"奔向下一代的CD";美国权威学术刊物《科学》的副刊 ScienceNews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报道中美国Rice大学著名教授James M. Tour评价说"这是非常诱人的工作,基于有机体系的存储很有可能具有应用前景"。这些成果曾被评为"1997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度中 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高鸿钧还因其在自组织"海马"分形结构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工作被邀请在1998年美国物理年会上做特邀报告;部分结果被美国MRS Bulletin 选为"Editor's Choice(编辑的选择)",其分形图案被选作国际期刊 Fractal的一个封面。92届博士贾金锋(83级)和合作者薛其坤领导的研究组研制成功全同金属纳米团簇,在国际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和工业界引起了强烈 反响。2002年2月《美国物理评论快报聚焦》以《纳米团簇的奇妙》为题介绍了这项工作,英国EE Times盛赞中国纳米团簇的研究工作是"开发磁存储应用的有序纳米团簇";3月,著名的《科学》期刊以《在硅表面播下整齐的种子》一文,介绍了这项研究 工作,说"这种具有原子精确度的新方法可能会帮助芯片制造商战胜'纳米尺度确定性搀杂'这样一个几乎不可战胜的困难";2002年5月,《自然》再次介绍 了中国科学家《克隆团簇》的情况,"纳米管、纳米聚合物和量子点具有非常特异的性质,但是可靠的均匀的批量制造技术还没有实现,它们的形状、大小和排列通 常很不均匀,但贾金锋和他的同事报道了一种可以在两维晶格生长全同纳米团簇的技术,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为纳米结构走向应用奠定了基础"。2000届博 士、物理所研究员孙庆丰(90级)近年在Phys.Rev.Lett.上连续发表了数篇文章,2003年他与合作者加拿大Mxxxxll大学郭鸿以及香港 大学王健(78级)从理论上设计出一种由两个耦合的量子点组成的自旋池装置,在适当的控制下,它能从外微波(THZ)场中吸取能量,转变为自旋流。王健在 纳米体系输运理论、计算方法和应用方面都做了重要工作,研究工作处于该领域的世界前沿,已经发表SCI论文120篇,包括7篇PRL,7篇APL,68篇 PRB,在Nature,PRL,APL,PRB,Europhys. Lett.等杂志上被他人引用近800次。他还获得过1999年海外华人物理学会的亚洲成就奖。彭练矛(无线电系82届)是国内把电镜和纳米研究结合得最 好的科学家,在电镜方面堪称大师级人物,2000年当选英国物理学会Fellow。虽然他并非物理系毕业的,但却在这行里相当出色,所以也把他介绍一番。 据说他在电镜表征纳米材料方面的工作可与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王中林相媲美。王中林和彭练矛同是83年CUSPEA项目留美生,都师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电子 显微学一代宗师、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创始人Cowley,称得上是同门师兄弟。彭练矛1986年读博期间和Cowley共同发表的论文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赞 誉,迄今为止已被引用100多次,成为他的成名作。88年他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毕业后转赴英伦,成为现代电子显微学奠基人之一Mike Whelan的研究助手。在牛津期间,他构造了一套普适的高能电子弹性动力学矩阵衍射理论并系统地研究了分子束外延生长表面的高能电子衍射,两年在《英国 皇家学会会刊》上发表了5篇论文。1994年底他选择回国,先后就职与中科院物理所和北大。他已发表论文120余篇,被引用千余次,现在是国际著名的显微 学杂志Ultramicroscopy和MICRON的编委。他在纳米碳管的工作被列入"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之首。

有消息说最近他在组建实验和理论两个 小组,已经筹集了近两千万经费,准备冲击纳米器件这一领域。理论物理所的李淼(78级)在Liouville理论中关联函数的计算,D-brane的边界 态,黑洞的量子理论,时空测不准关系和超弦中的非对易几何等方面相继开展研究。他是国内最早投入弦理论研究的青年科学家之一,十几年来,在国际学术刊物上 发表了70余篇学术论文,被引用总数达1000余次,内容涉及天体、宇宙学、黑洞、引力、Berry Phase、相互作用、弦理论、M理论、超对称规范场及其对偶理论等等,其中Boundary States ofD-branes and Dy-strings等文章单篇引用率就超过100次。他所写的科普文章《弦论通俗演义》深受物理专业的学生和弦论爱好者的喜爱。高能物理所研究员邹冰松 (技物80级)对pp相互作用和标量介子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发现和确立最佳标量胶球候选者做出重要贡献;在反核子和J/y 物理研究中进行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提出并主持课题组开拓了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开展核子和超子激发态研究的新项目,使我国在重子谱这一国际竞争激烈的 物质微观结构研究的最前沿领域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他曾八次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在国际核心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他人引用千余次。高能所邢志忠 (83级)的主要研究课题包括中微子物理、B与D介子物理、夸克和轻子的质量起源问题、味混合与CP对称性破坏,以及新物理唯象学。其论文总被引用率已超 过1800次,在美国斯坦福大学SPIRES-HEP数据库2002年版"Top-Cited Theory Authors"五年榜中排名第326位,十年榜中排名第446位。高能所吕才典(85级) 从事粒子物理唯象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工作包括B物理和CP破环以及标准模型的检验和新物理的发现,大统一理论,重夸克对称性有效理论的应用,微扰QCD理 论的发展和应用,QCD求和规则等方面,论文已被引用800多次,其中ExperimentalTests of Factorization in Charmless Nonleptonic Two-body B Decays等三篇合作论文的单篇引用率都超过百次。2000年从高能所回北大任教的马伯强(79级)从事粒子物理,中高能核物理,粒子天体物理学及宇宙 学等的理论研究,以及高能强子结构的实验探索和数据处理工作。他对强子结构有关问题、五夸克强子态的理论预言和实验验证都有原创性贡献,相关论文已被引用 千余次。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戴东旭(81级) 90年至95年研制成功了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仪和激光微束装置,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96年至99年,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套离子速度成像实验系 统和光腔衰荡光谱实验系统。2000年开始利用交叉分子束-里德堡态氢原子飞渡时间谱实验技术进行氢原子和氢分子同位素变型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工作,所取得 的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2002年的《自然》和2003年的《科学》杂志上。目前正在建立一套新的交叉分子束-里德堡态氢原子飞渡时间实验系统,并将开展诸 如氢原子与氘分子,氟原子与氢分子之间的基本化学反应和里德堡氢原子与其它分子的非弹性散射动力学的研究。

除了上面提到的,物理系毕业生入选中 科院"国家杰出青年"、"百人计划"和"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的还有高能物理所的胡红波(81级)、理论物理所的马建平(82届)、半导体所的黄风义(82 级)、黄永箴(79级)、上海光机所的陆培祥(83级)、硅酸盐所的顾辉(79级)等等。

物理系毕业生在商界也有不俗表现,这 里顺便提一提。受益于严格的数理训练,物理系毕业生在商界最能一展拳脚的领域通常是高科技产业或金融界,硅谷和华尔街都活跃着相当数量的物理系毕业生。邓 晖(79级)在硅谷创办的虹软(ArcSoft)经过10年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著名数码影像处理公司,在全球图像软件市场占有相当的份额,其中数码相机的 OEM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全景大师"、"幻影2001"、"相片也疯狂"、"影像蒙太奇"、"PhotoStudio2000"等著名软件 都是出自虹软。时下最流行的数码相机如Canon的S系列等即采用了虹软的图像技术。陈恂(87级)曾任摩根大通证券资深副总裁,作为摩根大通全球半导体 研究协调人和最优秀的分析师之一,他撰写的半导体研究报告在金融界和半导体工业界很有权威性并被大量引用,2004年3月,他被硅谷最早成立的高科技企业 之一也是美国半导体工业领导企业之一的瓦里安半导体设备联合公司(Varian Semiconductor,NASDAQ: VSEA)任命为董事会成员。赵阳(80级)创办的美新半导体有限公司(Memsic)最近被美国著名半导体媒体Silicon Strategies评为世界60家最具备潜质的新兴半导体公司(emergingstart-ups),他们曾成功地开发了目前世界上第一家在标准 CMOS流程上集成微机械系统的制造工艺与测试技术,并研发、生产了二十多种型号的加速度计传感器集成电路,获得过2000及2001年度全球EDN创新 奖;还曾被美国MEMS行业著名杂志SMALL TIMES评选为2002年度最佳成就公司。赵阳2004年6月刚刚入选享有盛誉的"Ernst & Young新英格兰年度企业家"。除了自己做老板的,物理系毕业生还供职于著名企业研发部门的高层。毛思宁(80级)现任全球最大的硬盘生产商希捷公司 (Seagate Technology)先进器件及磁读出头研究和开发部技术总监及负责人。他所领导的希捷公司研究开发小组在GMR和TMR等新一代磁读出头及传感器研究 中做出了国际领先的工作。特别是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开发出存储密度高达150Gbit/inch2 和170Gbit/inch2的磁头及其硬盘驱动器(HDD)。在过去20年中他已发表文章140余篇,获得美国专利23项,正在审阅的专利申请15项。 此外,他还获得70余次希捷公司的技术成就奖,并两次入选希捷公司"名人堂"(Hall of Fame)。于让尘(81级)是著名光网络通信公司Agility Communications的系统工程高级总监,领导着该公司设在硅谷的研发中心。他在高速激光和可调激光等技术领域有五项专利,在工业界很有声誉。黄 峥宇(86级)现为在业界颇有名气的光通信模拟设计和仿真软件开发商美国RSOFT设计集团公司的副总裁,负责该公司的产品开发、技术支持以及所有产品在 全球范围内的销售。RSOFT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提供一系列涵盖器件、系统到网络层模拟设计软件服务的公司。阚睿(80级)现任摩根斯坦利固定收益研究中心 执行总监。他的求职论文"A Yield-Factor Model of Interest Rates"中提出的众所周知的AffineModel (Duffie-Kan模型),是在利率期限结构领域被引用最多的论文之一。

国内商界也有不少成功的物理系毕业 生,赵阳、阚睿、毛思宁的同学胡晖(80级)曾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医疗系统CT部供职,主管多层CT研发,他曾四次获得美国威斯康辛州新企业创造发明奖, 是40多项专利的发明人。2002年胡晖回国在中关村投资15万美元创办海纳维盛公司(Hinnovation),开发出国际领先的远程医疗诊断系统,可 向医生远程提供三维甚至四维的图像。2004年2月,海纳维盛被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美国威泰尔公司(Vital Images)以1800万美元收购,两年内增值120倍,创造了国内企业高增长的奇迹,一时间被称为"胡晖现象"。物理系毕业生在国内商海翻云覆雨的还 有中国电子巨人康佳集团的总裁候松容(86级)、中国四大门户网站之一TOM在线的执行董事兼首席营运官许志明(79级)、华尔街金融巨头摩根大通的中国 区董事总经理及首席经济师龚方雄(81)、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首的普华永道企业并购合伙人兼中国有限公司总监谢韬(81级) 、中国游戏的拓荒者、被誉为"中国游戏第一人"的张立波(89届硕士) 、拥有并致力于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通信技术LAS-CDMA标准的连宇通信总裁郑挺、曾任中国豪门红塔集团资本首席"火枪手" 、手握红塔上百亿资产在资本市场叱咤一时并操盘中国规模最大的MBO基金申滨投资的王雷(81级) 、世界著名软件公司甲骨文(Oracle) 的前中国公司董事总经理张书恒等等。

Wednesday, June 22, 2005

中美医生薪水比较——中国医生凭什么要和美国相比?

作者:wenxiagong

  我在中国曾经是医生,来美国后幸运的又成为医生,每当我听到以往的同学,同事以及在不同场合听到中国的医生抱怨他们的薪水太低的时候,心里很不是滋 味。想想我在中国的时候,也曾经有过同样的抱怨。但是,当我来到美国,经过艰苦的努力重新踏入医生的行列,再听到这样的抱怨,心里却是另外一种滋味—美国 医生的生活真的有那么幸福吗?

  首先,虽然很多人已经知道成为美国医生的途径,但是我还是愿意再重复几句。

  从时间上我们先看看在美国要成为医生需要多少年:

  1. 本科:4年

  2. 医学院:4年

  3. 住院医生:至少3年(for primary care, e.g. Family practice,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Pediatrics)

  4. 专科医生训练:1-5年,大多数专业是3年,就算平均3年。

  5.大部分医学生不是本科毕业马上就能够进入医学院的,很多是毕业后出
来边工作边考MCAT的,考过了MCAT不少学生还要先申请入大学补读一些相关的课
程,以增加申请入医学院的分量。如果运气好的,顺便拿一个Master degree.同
时等候医学院的面试通知。本人在大学lab里边工作的时候每年都有这样的学生
进来。他们最后有的成功进入医学院,但是很不幸,也有的进不去的,拿了
Master degree后只能走人了。能进入医学院的基本上在lab里面要待2年。另外
还有不少是工作多年以后再考医学院的,这些就不必比较了。

  6.从我个人的经验,医学考生的面试,除了MCAT的成绩以外,个人的经历,
个人对医生工作的理解对考生能否被录取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医学院录取的学生
里面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工作过几年的(在我现在工作的大学附属医院的学生80%
是在进入医学院之前工作过的,因为通过工作,他们才知道自己到底愿不愿意做
医生,愿不愿意做和人打交道的工作。美国有125个医学院,其中有30个有
combined BS/MD教育的。总的来说,考过了MCAT,申请医学院的人,录取率大约
在30%到45%之间(2002年的数字)。90年代中后期因为IT热门,考医学院的人就
少些,现在IT不热门了,申请医学院的人多了,录取的比例就下降一点。每年总
共录取大约1万6到1万8千学生。

  从上面大家可以看到,假设一个学生能够完全不间断的从本科毕业直接进入
医学院,然后毕业,作住院医生3年,出来做primary care doctor,最短要11年。
就是说,如果他18岁入大学,以后一切顺利,出来做primary care doctor的时
候已经是29岁。如果再作3年的fellow,那么成为专科医生的时候是32岁。所以
大家在看医生的时候基本上是见不到30岁以下的医生的。为什么这样呢?美国人
的看法是,年龄大一点会使他更懂得怎样和人打交道,懂得生活的意义,懂得尊
重人,懂得守规矩。

  另外还有一类学生,因为想省一些学费,将来毕业后少一些贷款的负担,就
进入MD/PhD program (竞争入PhD program也是很激烈的),这样会省去学费,
但是相应的是要多付出至少3年的时间(一般是3年,但是也有4年才完成论文
的),那么他们毕业时的年龄就更大了。

  我们再从经济上看,在美国上医学院的代价:

  不算本科的学费,只看医学院。

  从我收集到的资料看,一般美国的医学院学费是在 $25,000~$45,000之间,
就算平均是$35,000吧。至于学生的生活费用,我以前的学生说是(单身)
$18,000~$25,000之间。就算平均$20,000吧。那么医学生4年的基本费用是:
($35,000+$20,000)*4=$220,000

  除了MD/PhD学生以外, MD学生很少有奖学金的,有些地方政府对本地出身
的学生给一些奖学金,比如我有个学生在康州,就拿到$1,500奖学金,但也是杯
水车薪。绝大部分的学生是靠贷款,而且是30年的贷款。当然,学生贷款比房屋
贷款利率低一点。假设贷款利率是5%,$220,000贷款30年,总共要付$425,304.
相当于买一个房子的钱。

  对于已经结婚的学生,如果配偶有比较好的工作,贷款可能会少一些,而妻
子没有工作,还要养孩子的学生(有不少),贷款就更多。

  所以说,医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是负债累累的。

  有人说,你看你们这些FMG不是没有负债累累吗?对,对于我们这些能在美
国当上医生的人来说,相比美国的医学生,我们是幸运的。可是我们这过程中的
艰辛,你们在国内的医生受过吗?而且,不是每一个FMG来到美国都能当上医生
的,这当中有机遇,努力,运气,更多在美国的FMG是名落孙山,望书长叹的!
当中的风险,又有多少人愿意去担当?

  回过头来看看在中国当医生需要的时间:

  1.本科5年就够了,当然,有些院校有7年甚至8年,但是不具有代表性。因
为普遍规定本科5年就可以当医生,你愿意上8年的学校不就是为了毕业后能找个
好医院,提早晋升吗?那些3年,4年的专科我也不算入内了,虽然他们相当一部
分通过考研究生改头换面,但是也不具有代表性,我也把他们排除于比较之外。

  2. 试用期1年 (我记得试用期的工资和转正之后的差不多)

  3.绝大部分的医学生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假设高中毕业时18岁,毕业并转
正时应该是24岁。就是说,中国学生毕业当医生至少比美国早5年,按照现行的
规矩,5 年后就可以晋升主治医生(破格的就不算了)。换句话说,29岁的中国
主治医生的收入应该和美国刚刚毕业的primary care physician,也就是family
practice , pediatrics或者是general internist相比。还不算中国的医生已经
工作了5年,提早有了5年的收入。

  从经济上,我们再看看中国医学生的代价:

  本科5年,比其他专业多一年,现在的学费是多少我不清楚,就算学费加上
生活费,¥30,000/年,够不?和美国医学生相比,应该不能算是负债累累吧?

  好了,我们现在看看美国的primary care physician挣多少钱。大家如果有
时间,可以到这里看看physician salary survey:
http://www.alliedhealthservices.com/physician_salaries.html

  这是2003年的,family practice 的起点薪水是$124,000,平均是$136,000.
Internal Medicine 的起点薪水是$149,000, 平均是$236,000 (一些专科医生,
比如胃肠科医生被包括在内了,实际上普内科的平均薪水是$15万左右)。小儿科
的起点薪水是$123,000, 平均是$136,000.
  举个例子,宾西法尼亚州的family practice physician去年的平均年薪是
$140,000,

  再看看宾西法尼亚州2004年平均家庭收入的中位数(median family income)
(大家可以在美国人口统计局网上查到)(以三口之家为例)是:$55,006.就是
说,一个family practice physician的年薪是一个3口之家的年收入2.5倍左右。

  再看看中国,前面有个广州的医生举例说如何在32岁成为副高,就让我用广
州来举例吧。

  记得前两年广州中山医肿瘤医院的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他们医院职工的
平均月收入为¥8,000左右。如果医生和护士,工人的工资有一定的距离,那么
医生应该平均收入不止¥8,000。我去年曾经去广州,和不少的同行有交流,广
州市第一医院,省人民医院,中山医系统的医院,广州医学院系统的医院,主治
医生的正规工资加奖金的月收入都大约在¥10,000左右。不同科室略有不同,
但是不会相差太多。但是,灰色收入,包括红包,药物,一次性消耗品等等的回
扣,至少有正规工资的一半,不包括在我的统计里面。高级职称(副高,正高)
月灰色收入2,3万都算是毛毛雨了。就按正规月入¥1万,年入12万。根据《个
人理财》杂志调查(http://www.51fdc.com/html/2005-03-25/00003703.htm),
2004年广州市平均3口之家年收入是¥50,562,那么,广州市一个医生的年收入
是当地3口之家年收入的2.37倍。而这些还不包括医生的灰色收入。

  再举个例子,本人的家乡,一个比较落后的地方,我原来工作过的医院去年
主治医生的年收入是¥8万左右,高级职称是¥10万左右。不算灰色收入。而根
据《个人理财》杂志调查, 2004年当地3口之家的年收入是¥2万多。就算是¥2
万6千吧,那么,当地一个医生的年收入是当地3口之家年收入的近4倍!

  现在医院的灰色收入已经是公开的了,有人敢站出来说:我从来没有收过红
包,拿过药物回扣或者医疗消耗品回扣或者病人请吃吗?

  从上面的数字,大家可以看到,中国的医生相对于当地居民已经是属于高收
入人群,已经是和世界接轨了,甚至已经超过很多发达国家了。为什么他们还要
和美国相比呢?原来他们比的是绝对工资,要和美国医生一样拿十几万美元,还
有,他们要和所有的美国医生相比。就是说,和美国的开业医生相比。这有可比
性吗?对,以上我举的美国医生工资是作为employee的医生,而不是开业医生。
开业医生确实收入更高,但是那已经是business,他们担当更大的风险,付出更
大的劳动,用一个employee的收入去和一个公司的收入去比,有可比性吗?

  另外,美国医生的训练周期之长为世界之最,想当医生的人,都必须要在精
神上,经济上磨练一番。而美国医生工作时间的长度,工作的强度,工作的风险
也比其他职业要强。所以美国人并不妒嫉医生的收入,因为还有很多比医生收入
更高或者是相当,但是风险更小的职业。

  从职业道德来看,中国医生更不能和美国医生相比,你看见过美国医生下了
手术台就和病人家属上宾馆吃饭吗?你见过美国医生开口向病人家属要红包,要
烟酒,要这要那吗?你看见美国医生指着病人的鼻子破口大骂吗?你看见美国医
生敢将危重病人丢到荒野吗?你见过美国的医生公开向厂家要回扣吗?而这些事
情在中国不是已经是常规了吗?

  作为employee,美国医生的绝对收入是世界上最高的,但是和当地居民收入
之间的差距并不是最高的。开业医生的平均收入还是日本第一
(http://www.medhunters.com/articles/healthcareInJapan.html),美国医
生的负担远比中国医生重,每年都有不少开业医生破产的。也有因为保险过高而
不得不改行的。

  为什么中国的医生一定要和美国相比,而不和其他国家相比呢?

  我有一个朋友在瑞典一个公立医院当心脏外科主任,据他说,他的年薪相当
于$8万美元。我去日本开会时见到一些国立大学附属医院的内科教授,据他们介
绍,日本公立医院的医生是按照公务员的待遇,工资并不比其他的公务员高出太
多。我在新加坡当医生的同学,收入也没有我多。

  中国医生,你如果要和美国医生比,请首先遵守医生的职业道德。

我心目中的编程高手

 MIT BBS上说微软电话面试的一道题就是“Who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coder, and why?”。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来凑个热闹。排名不分先后。

 Bill Joy, 前任Sun的首席科学家,当年在Berkeley时主持开发了最早版本的BSD。他还是vi和csh的作者。当然,Csh Programming Considered Harmful 是另一个话题乐。据说他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写个操作系统,就在三天里写了个自己的Unix, 也就是BSD的前身。当然是传说了,但足见他的功力。另一个传说是,1980年初的时候,DARPA让BBN在Berkley Unix里加上BBN开发的TCP/IP代码。但当时还是研究生的B伯伯怒了,拒绝把BBN TCP/IP加入BSD,因为他觉得BBN的TCP/IP写得不好。于是B伯伯出手了,端的是一箭封喉,很快就写出了高性能的伯克利版TCP/IP。当时 BBN和DARPA签了巨额合同开发TCP/IP Stack,谁知他们的代码还不如一个研究生的好。于是他们开会。只见当时B伯伯穿个T-shirt出现在会议室(当时穿T-shirt不象现在,还是相 当散漫的哈)。只见BBN问:你怎么写出来的?而B伯伯答:简单,你读协议,然后编程就行了。最令偶晕倒的是,B伯伯硕士毕业后决定到工业界发展,于是就 到了当时只有一间办公室的Sun, 然后他就把Sparc设计出来乐。。。象这种软硬通吃的牛人,想不佩服都不行的说。据Bill Joy的同事说,一般开会的时候B伯伯总是拿一堆杂志漫不经心地读。但往往在关键之处,B伯伯发言,直切要害,提出漂亮的构想,让同事们彻底崩溃。对了, 他还是Java Spec和JINI的主要作者之一。

 John Carmack,ID Software的founder和Lead Programmer。上个月和一个搞图形的师兄聊天,他竟然不知道John Carmack, 也让偶大大地晕了一把。不过也许搞研究的和搞实战的多少有些隔吧。想必喜欢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都知道J哥哥。90年代初只要能在PC上搞个小动画都能让人 惊叹一番的时候,J哥哥就推出了石破天惊的Castle Wolfstein, 然后再接再励,doom, doomII, Quake...每次都把3-D技术推到极限。J哥哥的简历上说自己的专长是"Exhaust 3-D technology",真是牛人之言不我欺的说。做J哥哥这样的人是很幸福的,因为各大图形卡厂家一有了新产品就要向他“进贡” ,不然如果他的游戏不支持哪种卡,哪种卡基本就会夭折乐。当初MS的Direct3D也得听取他的意见,修改了不少API。当然,J哥哥在结婚前十数年如 一日地每天编程14小时以上,也是偶们凡人望尘莫及的。对了,J哥哥高中肆业(?),可以说是自学成才。不过呢,谁要用这个例子来为自己学习不好辩护,就 大错特错了。那 Leonardo Da Vinci还是自学成才呢(人是私生子,不能上学)。普通人和天才还是有区别的。对了,其实偶们叫“达分奇”是相当不对的,因为Vinci是地名,而Da Vinci就是从Vinci来的人的意思。换句话说,Leonardo Da Vinci就是“从Vinci来的Leonardo”的意思。叫别人“Da Vinci”就不知所谓乐。嗯,扯远了,打住。

 David Cutler,VMS和Windows NT的首席设计师,去微软前号称硅谷最牛的kernel开发员。当初他和他的手下在微软一周内把一个具备基本功能的bootable kernel写出来,然后说:“who can't write an OS in a week?",也是牛气冲天的说。顺便说一句,D爷爷到NT3.5时,管理1500名开发员,自己还兼做设计和编程,不改coder本色啊。

 D爷爷天生脾气火爆,和人争论时喜欢双手猛击桌子以壮声势。 日常交谈F-word不离口。他面试秘书时必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word '[censored]'?" ,让无数美女刹羽而归。终于有一天,一个同样火爆的女面对这个问题脱口而出:"That's my favorite word"。于是她被录取乐,为D爷爷工作到NT3.5发布。

 Don Knuth。高爷爷其实用不着偶多说。学编程的不知道他就好像学物理的不知道牛顿,学数学的不知道欧拉,学音乐的不知道莫扎特,学Delphi的不知到 Anders Hejlsberg,或者学Linux不知道Linus Torvalds一样,不可原谅啊。为了让文章完整,就再罗唆几句吧。高爷爷本科时就开始给行行色色的公司写各种稀奇古怪的编译器挣外快了。他卖给别人时 收一两千美元,那些公司拿了 code,加工一下卖出去就是上万上十万。不过也没见高爷爷不爽过,学者本色的说。想想那可是60年代初啊,高爷爷写编译器写多了,顺带就搞出了个 Attribute Grammar和LR(k),大大地造福后人啊。至于高爷爷在CalTech的编程比赛(有Alan Kay得众多高高手参加)总是第一,写的Tex到86年就code freeze,还附带2^n美分奖励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偶就不饶舌乐。

 顺便说一下,高老大爷是无可争议的写作高手。他给Concrete Mathematics 写的前言可谓字字铿锵,堪为前言的典范。他的技术文章也是一绝,文风细致,解释精当,而且没有学究气,不失轻快跳脱。记得几年前读Concrete Mathemathics,时不时开怀大笑,让老妈极其郁闷,觉得我nerdy到家,不可救药。其实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更不知那完全是高爷爷的功 劳。说到写作高手,不能不提Stephen A. Cook。他的文章当年就被我们的写作老师极力推荐,号称典雅文风的样本。库爷爷一头银发,身材颀长,总是面带谦和的微笑,颇有仙风道骨,正好和他的仙文 相配的说。

 高爷爷其实还是开源运动的先驱。虽然他没有象Richard Stallman那样八方奔走,但他捐献了好多作品,都可以在网上看到,比如著名的Mathematical Writing,MMIXWare,The Tex Book等,更不用说足以让他流芳百世的Tex乐。

 Ken Thompson,C语言前身B语言的作者,Unix的发明人之一(另一个是Dennis M. Riche老大,被尊为DMR),Belle(一个厉害的国际象棋程序)的作者之一, 操作系统Plan 9的主要作者(另一个是大牛人Rob Pike, 前不久被google挖走了)。Ken爷爷也算是计算机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人物了。1969年还是计算机史前时代,普通人都认为只有大型机才能运行通用的操 作系统,小型机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儿。至于用高级语言来写操作系统,更是笑谈。Ken爷爷自然不是池中物,于是他和DMR怒了,在1969年到1970间用 汇编在PDP-7上写出了UNIX的第一个版本。他们并不知道,一场轰轰烈烈的UNIX传奇由此拉开了序幕。Ken爷爷在1971年又把Unix用C重 写,于是C在随后20年成就了不知多少豪杰的梦想和光荣。

 Ken爷爷还有段佳话:装了UNIX的PDP-11最早被安装在Bell Lab里供大家日常使用。很快大家就发现Ken爷爷总能进入他们的帐户,获得最高权限。Bell Lab里的科学家都心比天高,当然被搞得郁闷无比。于是有高手怒了,跳出来分析了UNIX代码,找到后门,修改代码,然后重新编译了整个UNIX。就在大 家都以为“这个世界清净了”的时候,他们发现Ken爷爷还是轻而易举地拿到他们的帐户权限,百思不解后,只好继续郁闷。谁知道这一郁闷,就郁闷了14年, 直到Ken爷爷道出个中缘由。原来,代码里的确有后门,但后门不在Unix代码里,而在编译Unix代码的C编译器里。每次C编译器编译UNIX的代码, 就自动生成后门代码。而整个Bell Lab的人,都是用Ken爷爷的C编译器。

 (6)Rob Pike, AT&T Bell Lab前Member of Technical Staff ,现在google研究操作系统。罗伯伯是Unix的先驱,是贝尔实验室最早和Ken Thompson以及Dennis M. Ritche开发 Unix的猛人,UTF-8的设计人。他还在美国名嘴David Letterman的晚间节目上露了一小脸,一脸憨厚地帮一胖子吹牛搞怪。让偶佩服不已的是,罗伯伯还是1980年奥运会射箭的银牌得主。他还是个颇为厉 害的业余天文学家,设计的珈玛射线望远镜差点被NASA用在航天飞机上。他还是两本经典,The Unix Programming Environment 和 The Practice of Programming 的作者之一。如果初学者想在编程方面精益求精,实在该好好读读这两本书。它们都有中文版的说。罗伯伯还写出了Unix下第一个基于位图的窗口系统,并且是 著名的blit 终端的作者。当然了,罗伯伯还是号称锐意革新的操作系统,Plan9,的主要作者。可惜的是,Plan9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罗伯伯一怒之下,写出了 振聋发聩的雄文 Systems Software Research is Irrelevant,痛斥当下系统开发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弊病。虽然这篇文章是罗伯伯含忿出手,颇有偏激之词,但确实道出了系统开发的无奈:开发周 期越来越长,代价越来越大,用户被统一到少数几个系统上,结果越来越多的活动是测量和修补,而真正的革新越来越少。

 就在罗伯伯郁闷之极的时候,google登门求贤来乐。如果说现在还有一家大众公司在不遗余力地把系统开发推向极致的话,也就是google乐。随便看看 google的成果就知道了。具有超强容错和负载平衡能力的分布式文件系统GFS (现在能够用100,000台廉价PC搭起一个巨型分布系统,并且高效便宜地进行管理的系统也不多哈),大规模机器学习系统(拼写检查,广告匹配,拼音搜 寻。。。哪个都很牛的说),更不用说处理海量并行计算的各式google服务了。Rob在System Software Research is Irrelevant里萧瑟地说现在没有人再关心系统研究的前沿成果了。想不到他错了,应为google关心。google网络了大批功成总是试图吸取系 统研究的最新成果。想必Rob Pike在google很幸福。愿他做出更棒的系统。

 Dennis M. Ritchie, 既然Ken Thompson是我的偶像,新闻组上人称DMR的Dennis M. Ritchie自然也是,毕竟两人共同缔造了UNIX,而Dennis几乎独力把C搞大(当然,C的前身是B,而B是Ken Thompson一手做出来的)。J 两人1983年分享图灵奖,是有史以来少数几个因工程项目得奖的工程师(本来是唯一的一对儿,但Alan Kay才因为SmallTalk得奖,所以就成了唯二的乐) 。一个人一生能做出一个卓越的系统已经不易,DMR的C和UNIX长盛不衰近30年,至今生机勃勃,DMR此生可以无憾的说。

 D爷爷也算有家学渊源:他老爸在AT&T贝尔实验室工作了一辈子,并在电路设计方面卓有成就,还出了本颇有影响的书The Design of Switching Circuits,据说在交换理论和逻辑设计方面有独到的论述。当然,D爷爷和他老爸是不同时代的人:他老爸的研究成形于晶体管发明之前,而D爷爷的工作 离了晶体管就玩儿不转乐。:-D

 不要看D爷爷搞出了C,其实他最爱的编程语言是Alef,在Plan9上运行,支持并行编程。Alef的语法和C相似,但数据类型和执行方式都和 C大大不同。说到语言,D爷爷对后来人有非常中肯的建议:抱着学习的目的来开发你自己的语言,不要冀望于它被众人接受。这个建议不光对语言开发有用,也适 用于其它大型系统的开发。别的不说,DMR后来领导自己的团队在1995年和 1996分别推出了Plan9和Inferno操作系统,又用多少人知道呢?其实,D爷爷当初也没想过C会风行世界。他开发C的初衷和Eric S. Raymond在Cathedral and Bazaar里阐述的一样,就是要消除自己对现有工具的不爽之处。谁知D爷爷无心插柳,C竟然受到众多程序员的狂热拥戴,连D爷爷自己都大惑不解。在一次 采访中D爷爷说大概那是因为C的抽象程度碰巧既满足了程序员的要求, 又容易实现。当然C一度是Unix上的通用语言也是原因。但不管怎么说,D爷爷对编程语言出色的审美意识奠定了C广为流传的基础。

 最后八卦一下。D爷爷的业余爱好和NBA大牛Karl Malone一样:开卡车。不过D爷爷更喜欢开NASCAR,而KM独爱巨无霸。J D爷爷自称心中不供偶像,如果一定要说一个,那就是Ken Thompson了。现在Ken爷爷退休当飞机教练去了,而D爷爷当了贝尔实验室系统开发部的头,整日忙于开支票。他俩合作20年,屡屡创造历史。这段令 人神往的佳话,也就长留你我心中乐。

 P.S., 很多人都以为Brian W. Kernighan是C的作者。其实BWK只是写了那本经典K&R C。据D爷爷说,他,Ken, 和Kernighan三人中,Kernighan最能写文章,他次之,而Ken写得最少;但说到编程,Ken爷爷才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 Edsger Wybe Dijkstra, 对,就是E.W. Dijkstra. 一提到EWD,很多人就会想起找最短路径的Dijkstra Algorithm,就好像一提到Sir. Tony Hoare,就想起Quick Sort一样。其实这些个算法不过是两个牛人在他们职业生涯中最琐碎的贡献。比如Dijkstra算法,无非是戴爷爷在1956年为了展示新计算机 ARMAC的计算能力,初试身手的成果,属于他的算法处女作。据戴爷爷自述,他搞出最短路径算法的时候连纸笔都没用。当时他和他老婆在阿姆斯特丹一家咖啡 厅的阳台上晒太阳喝咖啡,突然就把这个算法想出来乐。而且当时的算法研究还比较原始,牛人们忙着用计算机搞数值计算,对离散算法不屑一顾。那时连一个象样 的专注于离散算法的专业期刊都没有。戴爷爷于是推迟发表这个算法。直到1959年,他才把这个算法发表在Numerische Mathematik的创刊号上,权为捧场。:-) EWD在多个领域牛气冲天,端的是理论和编程两手硬的高手。只不过他的很多工作比较深刻,学校的老先生们觉得本科生接受不了,不给本科生讲而已。

 戴爷爷大概因为最短路径算法一战成名,于是有人请他参加另一台计算机X1的设计工作,并且把设计实时中断系统的任务派给了他。现在看来实时中断也许不算什 么,但要知到,X1前根本就没有实时中断的概念。实现它简直就是一场豪赌。戴爷爷起初还不情愿,但经不住项目负责人Bram和Carel的轮番 “吹捧”:我们知道实时中断让您工作变得非常困难,但象您这样的牛人肯定能做出来的说。结果戴爷爷被糖衣炮弹彻底击穿,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两三年后,他 不仅搞出了实时中断,还围绕这个写出了自己的博士论文,顺利戴上博士帽。

 让戴爷爷真正成名立万的还是在X1上开发的Algo60,最早的高级语言之一。戴爷爷没日没夜地工作了8个月,就搞出了Algo60,也因此获得了 1972年的图灵奖。因为Algo60,戴爷爷发表了一篇石破天惊的文章:Recursive Programming,于是人们才知道,原来高级语言也可以高效地实现递归,原来从此以后,所有程序员都不可避免地和戴爷爷发明的一个词(应该说是概 念)打交道:堆栈。而且Algo60还让戴爷爷深入地思考多道程序设计的问题,最终发明了每个系统程序员都绕不开的概念:semaphore。当然,戴爷 爷总是把他发明的概念严格形式化,极具科学家本色的说。和这些成就想比,他提出的吃饭的哲学家问题,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 说来好笑,当时的大学(忘了哪所了)还是觉得戴爷爷没有受过正统的数学训练,也不是专门搞数值分析的,所以最后不太情愿地给了他一个教职。这种小挫折并不 能妨碍象戴爷爷这样的牛人创造历史。他一边教数值分析(:-D) ,一边开始开发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并培养计算机科学家。几年后,THE Multiprogramming System横空出世。THE是第一个支持松散耦合,显式同步的进程并由此使得严格证明系统没有死锁变得容易的操作系统。可惜戴爷爷任职的系不识货,还强 行解散了他的研究小组(1972年戴爷爷给他的系主任说他得了图灵奖,系主任的第一反应是你们搞计算机就喜欢乱发奖)。这让戴爷爷相当郁闷,得了抑郁症。 在极度郁闷之中,戴爷爷决定用写作来治疗自己的抑郁症。于是经典就诞生乐:Notes on Structured Programming。戴爷爷从此被尊为结构化编程的奠基人,而且他的抑郁症也被治好乐。

 EWD太牛,结果他的故事也太多。先到这里吧。1973起,他的故事就在美国发生了。

 Anders Hejlsberg,微软.NET的首席架构师,编程语言设计和实现的顶尖高手。他一手做出了 Turbo Pascal, 也是Delphi, J++(尤其是WFC),C#, 和.NET的主要作者。这些作品的名字足以为他立传。作为一个程序员,我在这样的大师面前实在无语。生子当如Anders的说。李维的里已详细讲述了 Anders的传奇故事,我就不用费舌了:http: //java.mblogger.cn/iexploiter/posts/1505.aspx 。Artima上有Anders谈C#的系列访谈。MSDN上有一段Anders导游的录像 。有兴趣可以去看看牛人的丰采。

北美华人的理财窍门

留学生收入免扣社安税

有些持有F-1 VISA留学生签证的读者,虽然平时不能工作,但亦有可能在一些特别情况下做工,例如在毕业后的实习 (PRACTICAL TRAIN-ING) 期间,将会收到薪金。

持此类学生签证的读者,雇主虽然照常要 预先扣起联邦和州收入税,但他们不必付社会安全税(FICA),也不必付MEDICARE和失业保险税 (FUTA)。由于雇主通常都不是那么熟悉有关留学生的税例,有些公司有聘请持有H-1B签证的员工,虽然这些员工都没有永久居民资格,但他们的税务与一 般美国纳税人相同,雇主可能以为持有F-1签证的也是一样,所以您应该主动提醒雇主。

假如雇主为留学生扣起了不应该扣的税,怎样才可以取回呢?雇主或雇员都可以填国税局第843号表格,连同签证文件证明,与及例如W-2之类的文件,证明被扣起FICA和FUTA税,然后寄给国税局,便可以取回税款。

以上免扣FICA和FUTA税的条例,除了适合持F-1签证的留学生外,也适用于持J-1,M-1或Q-1签证者。

尽快将学生贷款整合

平均每一个大学生毕业的时候,欠下一万六千元学生贷款,如果是读私立大学或专科学院,欠下几万元甚至十万元以上学生贷款也不出奇。这些贷款通常在毕业后六个月便要开始还款和支付利息,利率是浮动的,目前相当低,多数在4%以下。

已经毕业的学生,可以有一次机会将不同的学生贷款重贷,称为「整合贷款」 (LOAN CONSOLIDA-TION)。「整合贷款」最大的好处,是让您将目前的浮动利率固定下来。

由于「整合贷款」的利息,是按目前学生 贷款的平均利率订立。学生贷款利率每年7月1日便重新按联邦政府短期公债利率修订,联准会过去一年已经八次提高短期利率,短期债券利率亦上升了差不多 2%,所以肯定7月之后的新利率一定会大幅度提高,已经毕业的学生请务必在7月前办理「整合贷款」。

您应该先向您本身的借贷机构查询,但应该留意不同机构的优惠计画,例如,如果您让贷款机构自动转帐,利率便会减低0.25%。有些机构在您按时付款一段时间后便会将利率降低。

向发展商贷款买屋

购买新屋,有时发展商会建议您通过某贷款机构借贷,往往这个机构是发展商的附属公司,起码是与发展商有密切关系。向这个类构借贷应该注意什么?

首先,联邦法例规定,发展商不能硬性规定您必须透过这些机构办理贷款,即是买屋者有自由选择贷款机构,和产权保险公司和交收(ESCROW)公司。同时,发展商不能将不向它贷款者推高房价。

使用这类贷款机构的好处,是通常发展商都会给予优惠,例如:房子加建 (UP-GRADE) 费用折扣,赠送家俬或家具等。此外,由于发展商与贷款单位是同一个机构,办理贷款可能有一些方便。

可是,大家都要看清楚贷款条件,尤其是利率和费用是否比一般贷款稍高。有时,羊毛出在羊身上,拿了发展商一些优惠,但要付出较高的利率或费用便不值了。

所以,即使发展商有推荐贷款计画,也应该自己去一两家银行查询,去比较一下发展商给予的贷款条件。

三类物业税务不同

一般住宅楼宇在税例分为三类:自住楼宇、第二楼宇和出租物业。

自住楼宇,通常称为「第一物业」(FIRST HOME),就是您经常居住的楼宇。该物业贷款只要不超过110万元,所有利息都可在SCHEDULE A扣税表上扣除。将来卖出时,如符合要求每个业主有25万资金增值免税。

第二楼宇(SECOND HOME),亦即「渡假房屋」(VACATION HOME),是不属于主要住宅,但也没有租出去。可能是自己去稍住,也可能是让亲戚住,总之没有租出去。假如物业贷款与自住楼宇贷款加起来不超过110万 元,利息也是可以在SCHEDULE A上扣税。此外,自住和第二房屋地税全部可扣税。第二楼宇不符合资金增值免税。

出租物业是租给住客居住,租金收入要放在SCHEDULE E报税,与物业有关的费用也可以扣税。

有一种情况,是物业部份时间租出,其它 时间自住。假如一年之内物业只租出15天以下,就不算是出租楼宇,租金收入也不用报税,不过楼宇的费用也不能放在 SCHEDULE E上扣税。但一年内假如自住的时间不超过14天,或自住时间不超过出租时间的10% (以较高者为准),则依然算是出租物业。

认识W-8BEN表格

一般外国人,在美国没有社会安全卡号 码,当他们在美国的银行或股票经纪行开户口时,就要填写一份W-8BEN表格,来证明其外国人的身份。由于外国人在美国所赚得的银行利息,及股票投资增值 (Capital Gain)都无需付税,填写了该W-8BEN表格,银行或股票经纪行便无需扣起30%的税项。

一些外国人的父母,为求便利,与已成为美国公民或居民的子女,联名开设银行或股票户口,既让子女代他们管理财务,同时预防他们去世,子女们可以继承遗产。

但联名户口是要每个持有人都填写一份W-8BEN表格,如果其中一人是美国公民或居民,不能填写W-8BEN表格,而要填W-9表格,就会令该户口变得像美国人所拥有,银行或股票经纪行年底时便会发出一份1099表格,有关赚得的利息,可能成为他的收入而要报税。

因此,外国人的户口,最好不要有美国公民或居民的名字在内,采用指定他们作代管人的方法便可。

投資費用可以扣稅嗎?

與投資有關的費用,有可能作扣稅用,但稅例相當繁覆。

用股票抵押的MARGIN LOAN貸款,利息是可以扣稅的,但金額不能超過「投資收入」,「投資收入」通常只限於利息與股息。去年開始大部分股息最高稅率降低至15%,但一旦股息用作貸款利息扣稅,便失去較優惠稅率,要當為普通收入付稅。

假如投資利息高於投資收入,稅例容許納 稅人在利息和股息外,選擇將部分資金增值(CAPITAL GAIN)當成投資收入,讓更多投資利息可以扣稅。可惜,這些作為投資收入的資金增值,亦必須作為普通收入付稅,假如這些資金增值是屬於短期增值,那便無 所謂,反正本身已需按普通收入稅率課稅;可是,假如該資金增值是屬長期增值的話,一旦作為投資收入,便會失去低稅率優惠。所以要有效地將更多投資利息扣 稅,事先都要計算清楚,否則得不償失。

其他與投資有關的費用亦有可能扣稅。您到投資顧問辦公室的交通費用,訂閱與投資有關的報紙刊物,甚至投資顧問收取的咨詢費用等,都屬於逐項扣稅(ITEMIZED DEDUCTION)項目,但可惜是「雜項扣稅」,故總金額要超過收入百分之二以上才有扣稅作用。

搬遷費用可扣稅嗎?

假如您曾經搬家,搬遷的費用是否可以扣 稅呢?一般的搬遷費用是不能扣的,除非搬遷是與工作有關 -- 可以是新的工作,也可以是被現時雇主調到另一個工作地點,甚至屬於自雇者也可以。但是,要符合扣稅條件,新的工作地點與舊房子之間的距離,必須比原來工作 地點與舊房子距離增加50哩。舉個例,您家本來離工作地點十哩,現在調到新工作,需要搬家,新工作地點距離舊房子超過60哩,便符合搬遷搬遷費用扣稅之主 要條件。

除了要看距離以外,還要您符合「工作時間」的規定。作為雇員的話,您必須在搬遷後的一年內,在該地區起碼全時間工作39個星期,但可以受雇於不同的雇主。本身為自雇者,稅例要求更嚴格,除了在一年內要工作39個星期外,還要在兩年內共工作78個星期。

假如您符合上述「距離」條件的話,便可以在搬遷當年將費用扣稅,但之後假如不符合「工作時間」條件,便要修改報稅表。不過,假如不幸被公司裁員,便不需要符合「工作時間」條件,也不會失去這項扣稅優惠。

容易被忽略的減稅項目

在報稅過程中,有一些比較容易忽略的項目。假如您自己報稅的話,請您留意以下兩點。

總收入不超過五萬元的已婚家庭,假如利 用退休儲蓄帳戶,夫婦每個人有兩千元儲蓄可以取得「退休儲蓄抵稅額」,報稅時用8880表格申報,並在1040報稅表上將抵稅金額填在第50項來減低稅 款。一般電腦軟件都會為您計算這個抵稅額,但假如您是利用ROTH IRA作退休儲蓄,便要留意不要忘記將ROTH IRA用來計算這個抵稅金額,因為ROTH IRA本身不用填在報稅表上,所以比較容易被忽略。

假如您去年為2003報稅時,需要繳納州稅金,而您2004年報稅表是使用逐項扣減(ITEMIZED DEDUCTION)的話,請不要忘記將為03年付的州稅也要放入SCHEDULE A稅表扣稅。

有些讀者記得用04年內收入中預繳的州稅來扣稅,但忘記為03年補交的稅也應該用來扣稅。

順便提醒來不及報稅的讀者,可以用4868表格延期報稅,假如去年有報稅的話,可以致電1-888-796-1074申請延期報稅,但要將欠稅在4月15日前寄入去國稅局。

現金交易申報規則

政府監管銀行的時候,有一條法例稱為銀行保密法案(Bank Secrecy Act),當中規定客戶進行任何超過一萬元的現金交易,就要填寫一份現金交易報告,簡稱為CTR,然後在15日內交入國稅局。

現金交易包括所有現金交收、提款及存款。若客戶於同一日內,在不同的分行做現金交易超過一萬元,也要申報。

一些商戶因生意上的需要,經常有大量現 金交收,是可以申請免報,但商戶必須讓戶口設立了12個月後,才能夠申請免報。至於個別人士明知有此法例,但為了避免申報上的麻煩,便將現金交易的總數定 在一萬元以下,例如九千元或9900元,以為不用申報;事實上,該項法例另一條文,規定銀行要申報任何屬於有懷疑的交易,該條文下的最低金額為五千元。

大家無需害怕要申報現金交易,除非有犯罪意圖,一般人奉公守法,即使向政府國稅局申報,也對個人不構成影響。

開車上班費用可以扣稅嗎?

大家從家裡開車上班,有關費用稱作Commuting Expense,不論打工或自己做生意,這些費用都不能用來扣稅。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中,開車的費用可以有機會用來扣稅。

有關情況是:如果有兩份工作,從家裡去第一份工作的地點、或從家裡去第二份工作的地裡,都不能用來扣稅。但如果從第一份工作的地點,直接開車去第二份工作的地點,則有關開車費用,便可以用來扣稅。

同樣地,如果是同一僱主,但有兩個工作地點,則從第一個工作地點,開車去第二個工作地點,則有關開車的費用,也可以用來扣稅。

此外,如果從家裡開車去正職地點之外的一個短期工作地點上班,而該短期不超過一年、並且該短期工作地點,是在居住城市以外的地方,則上班的開車費用,就可以用來扣稅。

以上是假定沒有以家裡作為辦公室(HOME OFFICE),如果以家裡作辦公室,則從家裡開車到其他工作地點的費用,都可以用來扣稅。

目前的扣稅金額,是可以用每哩40.5分;或以真正的費用來申報,但必須保持詳細的用車紀錄。

I-BOND新利率

通膨指数债券(I-BOND)每年两次改变利率,包括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5月1日开始,在以下这六个月内投资I-BOND,固定利率是1.2%,比以前1.0%增加了两成。这个固定利率在30年债券有效期内维持不变。

I-BOND的浮动利率,是按过去六个 月的通货膨涨率订立,5月1日开始,所有I-BOND的浮动利率都一律增加至3.6%,连同1.2%固定利率,即新购买的I-BOND总利率为4.8%, 比过去3.67%高了不少。近期美国通货膨涨率有上升趋势,I-BOND的浮动利率给予通膨保障。

过去已经持有I-BOND的读者,手上的I-BOND收益可能更高,因为他们的I-BOND固定利率可能远超于1.2%,再加上3.6%浮动利率,总利率可能超过7%。举例来说,在2000年5月购入的I-BOND,由于固定利率是3.6%,现今总利率达到7.24%。

I-BOND不单有通膨保障,利率还可以延税,又完全没有风险,有些家庭用I-BOND为子女大学教育经费储蓄,将来还可以得到利息免税的优惠,是个值得大家利用的储蓄工具。

新「个人社安退休帐户」

布什总统第二任的主要政纲之一,就是要改革社会安全退休制度,因为统计显示到了大概2017年,社会安全信托基金(TRUST FUND)就会入不敷出,退休人士可能到时退休金要打折扣。为了挽救社会安全制度,布什总统提出「个人社安退休帐户」。

我觉得这个「个人退休帐户」值得考虑,因为:

* 这个帐户是「自愿参加」的,年纪越轻越应该参加,因为长期股票市场应该有7%左右收益,比如今社安信托基金投资联邦债券收益较高。

* 参加者只能够将部份社安税放入帐户,依然会继续收到大部份固定的社安退休金。

* 这个帐户的资金是属于本人的,离世后剩下的资金属于遗产,可以由后人继承。

* 许多收入不高的家庭,可能雇主没有提供退休储蓄计划,自己也不会存放IRA,这个帐户可能是他们作退休储蓄的唯一途径。

* 有反对者提出人们自行投资可能会有重大亏蚀,这个风险其实不会高过现时许多人拥有的401-K和IRA帐户。害怕风险的人,可投资较保守的共同基金。

在未来几个月国会将会有许多讨论, 希望不要成为一个政治汽球。

外国人收入与国外收入

有几个有关外国人和国外收入的税务观念,是很容易被混淆的。

外国人在美国投资,有部份收入是免缴美 国税的,这些收入包括: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和股票投资资金增值收入。但其它收入则要付收入税,通常是要预先从收入中扣起,这些收入包括:股票或共同基金股息 (DIVIDENDS)、卖出房地产资金增值、租金收入和其它来自美国的收入。… …

美国纳税人(有了绿卡便马上成为美国 纳税人)在海外收入要不要付税呢?美国税例是要纳税人为全世界收入纳税,所以国外收入都要放入报税表。但长期居住在外国的美国纳税人可能有资格取得「外国 收入免税额」,目前每个人每年八万元。不过,这些纳税人即使全部收入都被豁免税项,依然递交报税。

以上八万元「外国收入免税额」,令许多人误会,以为凡是美国纳税人在海外收入都有八万元免税,这是不正确的。除非您长期住在外国,您在海外的收入是没有豁免金额的。

帮助儿女购买房子

如今房地产价钱高企,子女大学毕业后开始上班,想要自己购置房子很不容易。有一些有能力的父母,可能愿意在自己房子的净值中借贷,去帮助他们提供首期款项。

父母应该用什么方式去帮助子女呢?最简单的方式当然是送钱给子女,让他们用来买屋,房屋也只有子女的名字。这样做要注意赠与税例,假如赠与金额超过2.2万元,便会产生赠与税,但该赠与税可利用遗产免税金额去抵销,每个人一生都可以赠与一百万元。

另一个方式是将钱以低利率借贷子女,不 过,税例规定要有设立正式的借据,订明利率与归还条款。父母收到的利息要在报税表上当为利息收入,但子女要将利息扣税的话,该贷款必须以房屋作抵押,并要 将借据向当地县政府登记。此外,除非该笔款项在申请房屋贷款之前几个月已经在子女帐户,借贷机构可能要父母发出「赠与信」。

最后一个方式,是与子女合资购买房子,即父母亦成为业主和借贷人之一,这样做便没有借贷或赠与问题,但假如父母不住在该房子,将来卖出时部份资金增值没有免税金额。

529计画可能有扣税优惠

529储蓄计画,是一个为子女大学教育经费储蓄的帐户,帐户收入可以享受免税优惠。去年年全美国529储蓄金额增加了差不多五成,总额达到5300百万,可见越来越多父母利用这个方法,去为子女预备教育经费。

有一些州让父母为子女储蓄时,给予税务好处,就是让父母将每年存入529计画帐户的金额,在州报税表上扣税。如:纽约和密西根州给已婚夫妇每年最高一万元扣税金额。

加州到目前为止,仍未有扣税优惠,但一个叫SB30的提案,正在州议会中讨论,看来相当有机会获得通过。这个法案可能让家长将放入529帐户的金额扣税,由2005年开始。

由于您必须参加自己州的529计画,才 可以享受扣税优惠,所以应该优先自己州的529计画。近年许多财务机构为529计画作经纪,但多数是为外州的529 计画作推销,住在加州的父母,为了将来取得扣税优惠,应该尽量参加加州的529计画,可直接到WWW.SCHOLARSHARE.COM 开设帐户。(林修荣

Sunday, June 19, 2005

血战一江山

原国民党海军少将钟汉波将军回忆,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日,国民党海军护航炮舰永定号接到一条命令,舰长钟汉波奉命从大陈转送一位“重要人物”前往一江山 岛。国民党军大陈防卫总司令刘廉一亲往送行,这个“重要人物”,就是在五六十年代闻名台湾的国民党军一江山防卫司令,国军的“英雄”王生明。

  一九五五年一月十九日,国军少将王生明在一江山阵亡,钟汉波送他去一江山的时候,他的生命还有七十七天。钟汉波,国民党海军少将,黄埔1937年班出 身,在国民党海军中属于“儒将”一流,不但善战,而且善写,他在大陈战役中担任国民党海军永定舰中校舰长,可谓这一战役的亲身经历者,以后在台湾陆续担任 国民党海军登陆舰队参谋长,海军官校副校长等职务,著有《海峡动荡的岁月》等书,记录了若干海上作战的内容,也包括一江山战役的历程。这些五十年前的资 料,无疑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和历史价值。

  其实王生明去一江山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必将死在一江山上。1954年蒋经国钦点这位胡宗南的爱将调任一江山地区司令,就是知道他确有“死守”的能力,也有“守死”的决心。

  一江山不能不守,丢了一江山,就丢了大陈。如果王生明都守不住一江山,国民党军中,就没有人能够守住它了。

  今天,台湾知道王生明的人已经不太多,连用他的名字在高雄命名的“生明路”,也已经被重新命名为“凤顶路”。原因是台湾年轻人眼里,王生明也是一个“外省人”,属于随同国民党这个“外来政权”到台湾的“入侵者”。

  写到这里不禁有些困惑,台湾的独立分子为了“独立”,需要否定自己在中国的祖宗,要否定过去的历史,需要否定蒋介石,甚至连自己说的中国话也要否定,不知道否来否去,还能够剩下什么?假如抱定了死志去一江山的王生明知道了这些,不知道心里又是怎样的感觉。

  一江山登陆战,是大陈战役的核心战斗,因陆柱国所书《踏平东海万顷浪》一书而闻名海内,不过这本书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侦察科长雷震霖与现代花木 兰高山的爱情故事——传统的解放军陆军形象。实际上,这是一场袖珍的诺曼底之战,在这次恶战中,解放军一反“木船打军舰”的传统,在大陈列岛和国民党军展 开了一场堪称现代化的殊死战斗,空军出动了轰炸机部队,歼击机部队,海军出动了鱼雷艇大队,两栖登陆大队,甚至罕见的出动了大型战舰和国民党军争夺制空 权,制海权,陆军登陆部队也不再是小米加步枪,动用了从无后作力炮到火焰喷射器的新式武器。

  这一仗,解放军胜得并不容易,从政治意义上说,这是一场令人痛心的同胞之间的战争,从军事意义上,两岸同样优秀的职业军人斗智斗勇,都展现了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可谓攻的凶狠,守得顽强,直到今天看此战的细节,仍然让人感慨不已。

  一江山登陆作战的结果,左右了大陈战役的结果,失守一江山的国民党军,被迫撤出浙东列岛。但是,这一战后,国民党获得了美国方面更为有力的支援,可说 也有所得。今天一江山登陆战的资料,主要是解放军方面的材料,但是,这个战役,在海峡对岸的记录中,又是怎样的情状呢?那些在一江山被解放军消灭的国民党 军人,又是抱着怎样的人生心态进入阵地呢?好像这方面的文字,还是比较少的。

  在送王生明前往一江山的那一天,刘廉一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在永定舰官舱为王生明送行,刘说:只要志诚兄(王生明字志诚)能守到天亮,我就去和你同死!刘 廉一的说法是有一定含义的,因为解放军在一江山之前的历次登陆战役,由于采用木船打军舰的偷袭模式,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无不是夜间奇袭,而国民党军队普 遍夜战能力较差,往往一遭夜袭就全军崩溃。如果解放军夜间进攻一江山,王生明守不到天亮,大陈的国民党军没有能力去增援,因此有“守到天亮”的说法。

  但真正的一江山登陆战,却是在白天打的,这是解放军第一次发动白天的登陆作战,不是偷袭,而是全面夺取制空制海权后的强攻!

  王生明的守军,确实苦苦支撑到了第二天天亮。王生明真正的战死时间,不是他和大陈通话的一月十八日下午,而是十九日的清晨。解放军截获的电报显示,王 在十八日下午203高地失守的时候自杀,攻占指挥部的解放军发现了“王生明”的尸体,然而,这具尸体后来被判明,是代替王指挥核心工事防御作战的另一个国 民党高级军官,一江山防卫司令部政训主任孙刚埔。第二天清晨,一江山国民党军最后有组织的防卫阵地90高地秘密地堡失守,王在此处用手榴弹自杀身亡。

  问题是,守到天亮,就有援军么?

  听到这段话,钟汉波和周围的海军军官暗吸一口冷气。海军是一个比较迷信的兵种,刘廉一不提我去给你解围,却说我去和你同死,似乎反映了这位将军内心深 处对此战结果的预卜,不免让海军官兵有些不祥的感觉。王生明,却浑如未觉,说道:“守一天,我叫台湾振作,守两天,我让共匪丧胆,守三天,我让白宫翻过 来。”送行之后,永定舰启航,当夜到达一江山。因为一江山在大陆炮火覆盖范围之内,永定舰不敢开灯,岸上也不敢发信号。钟汉波技术高超,灭灯行驶,用舢板 送王生明上岸。王随后让人送来母鸡一只,感谢海军弟兄。

  现在看海峡两岸的情况,一只母鸡送礼都有些拿不出手,可那个时候却是难得的好东西。国民党当时在大陆沿岸占据不少岛屿,这些岛屿的守军和驻防在那里的海军官兵,补给上呈现一种畸形的状况。

  国民党海军官兵回忆,五十年代到福建沿海的白犬岛上吃陆军请客,驻防官兵的宿舍极为简陋,军服不整,但食物却极为丰盛。美国通过情报机关“西方公司” 援助的牛肉罐头可以随便吃,虽然有些罐头早已过期。问题是,没有蔬菜鲜肉等新鲜的食物。这个,是西方公司无法援助的,牛肉虽然好吃,天天吃罐头,没有蔬 菜,也无异于一种折磨。台湾曾有新闻照片,显示离岛守军“在共军的炮火下种菜”,大家都明白,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算新闻。这蔬菜,也就新闻得很了。

  陆军如此,海军也是一样,永定舰当时已经在大陈驻扎半年,这样新鲜的鸡肉,也无异于凤毛麟角。钟汉波舰长没有舍得自己吃,把鸡肉绞成肉糜,炖了鸡粥和全舰官兵一起来吃。

  这不是和解放军的官兵平等一样了吗?要说,国民党在大陆溃败之后,能够在台湾站住脚跟,靠美国人的支持是一方面,能够作些反省也是很重要的。陈诚在台湾搞土改,军队的风气,也多少有了些“励精图治”的改观,原因也很简单——再退,就只能退到太平洋里去了。

  钟汉波将军对此是深有体会的,二战结束,钟汉波以少校联络官身份飞赴东京,奉命销毁日军建立的甲午战争胜利纪念碑。1947年,钟汉波将军以二战中被 日军掳去的海关缉私舰飞星号押运两舰铁锚,锚链和炮弹回国,一雪甲午之耻。当时,还有若干甲午遗物留存在日本,比如镇远铁锚,定远舵轮和装甲板等,等待运 回中国,但是,回国的钟汉波却再也没有接到赴日的命令。海军上层当时争权夺利,早把国家的尊严忘得一干二净。更令人切齿的是,钟汉波运回国的三百寻定远锚 链,竟被海军总司令部的人员作为废铁偷偷卖掉赚钱!海军名宿曾国晟在铁匠铺偶然见到这批锚链,问明原委,长叹一声,就此投共。

  三百寻锚链才能卖多少钱?国民党当时的腐败,就到了这种令人发指的境地。

  以这种状态,国民党不丢掉大陆,那是没有天理了。


  攻打一江山的解放军海军中,有一支奇特的装备了重炮的火力掩护船队,它们是用登陆艇改造的轻型船只,却可以从海上发射凶猛的火力,在攻占一江山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船小炮大,却射击准确,行动稳定,这就是原国民党海军辰溪水雷厂厂长曾国晟的杰作。

  一江山不是在岸基射击范围之内么?为什么还要用这些海上的火力支援舰呢?

  因为指挥一江山作战的解放军将领,正是解放军中人称“智多星”的张爱萍将军。他深知在任何战争中,出其不意,都是极为重要的军事手段。

提出打一江山,就是这种智慧的体现,打一江山的主要突击方向,选择从海门礁登陆,也是这种智慧的体现,而登陆海门礁,就要用到曾记的火力支援舰。

  打一江山,似乎是一个得不偿失的选择,一江山,是国民党大陈防御体系中最硬的一块骨头。它南北最宽700米,东西最长1200米,包括南,北两个岛, 没有居民和淡水溪流,中间间隔一条百多米宽的水道,北一江山稍大,是国民党军主力所在地,驻守国民党反共突击队第四大队全部,主要据点为203高地, 180高地,中山村,南一江山稍小,主要据点解放村,驻守反共突击第二大队一个中队。总兵力七百余人,另有工事构筑人员,政战人员,女慰劳人员等共计约 300人,皆可投入战斗。该岛周围当时完全没有港湾,四面皆是陡壁,只有很少的几片沙滩可以登陆,皆在国民党军火力控制之下。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而且 岛子很小,就打下来,恐怕伤亡也不会小。解放军设计大陈战役的时候,起初准备打更大,防范更弱的南麂山,披山,鱼山等岛屿。

  但是张爱萍力排众议,决心打下一江山。

  原因何在?原因在于大陈列岛的地理结构。如果从天空中看大陈列岛,如同一朵绽开的莲花,南麂山,披山,鱼山等,都是莲花的花瓣,层层拱卫上下大陈,打 之可以占到便宜,但不能给国民党守军造成根本的动摇。但一江山,正是这朵莲花的花蕊!而且从它上面,肉眼就可以眺望大陈岛。拿下了一江山,就一拳捣在了大 陈防卫的心脏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江山之战,不但是一个袖珍的诺曼底,而且是一个袖珍的孟良崮,张爱萍要从敌军的防御链中,深入虎穴,挑出最强的来打!这种战略意图,解放军认为国民党军很难猜透。而战术上选择在海门礁登陆,更是解放军灵活的战术体现。

  海门礁,没有滩头,岸边只有宽不过五六米的沙滩,部队登陆后无法发展,上面就是悬崖峭壁,而且隐蔽在南北一江山之间(根据AK545兄提供的照片,这 个描述有些不同,改为位置较为靠南,比较合适)大陆方面炮火无法直瞄,这是一个任何登陆专家都不会选择的地方。解放军选了它。这就是出其不意,解放军的思 路是——对这个“死地”,国民党军一定殊少防备,而登陆部队是一支经过特殊训练的精锐劲旅,一但上陆,便立即攀岩而上!

  用爬山的方法打海战,是解放军的发明。更重要的理由是,这里后面就是悬崖,岛上的国民党军炮兵无法直接打到登陆艇队,如果越悬崖而打跨射,命中率和闭 着眼睛开枪打鸟儿差不多。即便国民党方面有所准备,在那里部署一点部队,靠机枪或者手榴弹根本打不穿解放军顶盔贯甲的登陆艇。

  不幸的是,国民党方面的智慧,超过了预期。他们不但预料到了解放军攻击的目标是一江山,而且,虽然也没有认定这里是解放军主攻目标,王生明还是本着不留防御死角的认真劲儿,在海门礁方向,作了相当严密的部署。

  他曾经指着地图说:如果共军在海门礁登陆,那么他们上岸踩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我地堡的机枪口!

  原来,海门礁前那五六米的狭窄滩头,正藏着国民党军一排密集的暗堡!更没有想到的是,王生明也想到了海门礁无法受到炮火支持的弱点,他在那里部署了一批秘密武器,目标,正是解放军的登陆艇!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

  其实,在一江山之战前,国共两军在这个海域的作战,一直没有停息过,其主力,则是海军和空军。

  国民党海军方面,对于浙东沿海的海战多有消极态度,原因是这一仗从一九五四年开始,断断续续打了将近一年,其间国民党海军损失惨重,舰艇受损固然不 少,未受损的舰艇也疲于奔命。在海峡两岸的战史上,这可以算做一个节点,在这一战之前,国民党海军眼里基本看不到人民海军的存在,这一战之后,国民党海军 再也不敢小看这个年轻但是充满朝气的对手。

  套用蒙哥马利那句“阿拉曼之前我们不知道胜利……”也许国民党应该说“一江山之前我们不知道土八路会打海战……”

  永定舰,属于美国一九四七年赠送国民党的八艘可钦级扫雷舰之一,排水量640吨,装备100毫米炮2门,40毫米炮4门,20毫米炮3门,这个级别的 扫雷舰美国二战期间建造很多,也经常作为巡逻炮舰使用,二战后成了“剩余物资”,大量赠送给“友好政权”使用,包括日本自卫队也曾经大量使用这级军舰。

  就是这样一级几百吨的小军舰,解放军在建国初期因为没有海军,就对它几乎没有办法。1949年10月,国民党军撤守舟山,一条合彰号登陆艇因为机件故 障漂流到已经解放的镇海甬江口搁浅,舰上一千多名国民党陆军大哗,要求舰长竖白旗投降,海军因为没怎么和共军交过手,初生牛犊不怕虎不肯。。。这时候永定 舰急急赶来,一面开炮掩护,一面拖带合彰号逃走,解放军因为没有军舰,无法从海上拦截,只好徒呼奈何。

  但是到了浙东作战,情况就完全不同了,1954年5月16日,钟汉波的永定舰和沱江舰,宝应舰,渠江舰组成的国民党巡逻编队,在一江山东南,遭到数艘 人民海军大中型战舰(舰名不详)的截击,经过炮战,双方脱离。这之前,3月18日,4月27日,人民海军战舰也多次主动攻击国民党军巡逻舰艇。

  这几次战斗持续时间不长,由于双方都缺少攻击对方战舰的炮术训练而战果不彰,但是已经足够国民党海军惊讶的了。第一,共产党也会打海战了,第二,人民海军出动了大型舰艇,让国民党方面心理上受到震撼,感到这一仗解放军志在必得。

  让国民党海军感到难受的是,大陈岛是一个渔业岛,根本没有工业设施,居民出了打鱼就是爱好打麻将,抽大烟,一旦舰艇受损或者机件故障,解放军可以就近 修理,国民党海军却要开回台湾基隆修复,这未免太不公平。海军中有人哀叹不被打死也会跑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民党海军把一艘坦克登陆舰“中权号”改造 为修理舰,重新命名为“衡山号”,变成了停泊在大陈的活动修理厂,勉强可以部分解决问题。

  修理厂可以放在海上,机场可不行,国民党海军没有航空母舰,浙东国民党军最大的问题,就是大陈岛上没有机场,现代战争条件下,没有空军掩护的海军舰艇,大概都有赤裸裸的感觉。

  国民党海军最初对于解放军的空军是不害怕的,解放军空军起初的几次轰炸给大陈地区国民党陆军带来一些损失,但对能跑的军舰就勉为其难,国民党海军曾经讽刺共军飞行员连水天线也分不清。

  这里面钟汉波是个反对派,他认为解放军善于学习,被解放军掌握了天空,海军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钟汉波和一般国民党海军军官不同,他出身空军,而且战后到日本接收赔偿舰艇,亲眼看到日本军港中被盟军飞机摧毁的大小战舰,对于制空权的认识比其他人敏感得多。

  他的确是正确的,不过,他没有来得及亲身检验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11月2日,永定号送王生明上一江山,3日,国民党海军永春号炮舰,在侦查头门山的行动中被解放军岸炮击中负伤,海军方面为了报复,命令永定号出击,再次炮击头门山。

  11月4日,钟汉波率永定舰在永嘉舰掩护下靠近头门山到5000公尺进行炮击,解放军未予还击。

  11月5日,永定舰再次靠近头门山,这一次接近到1500公尺进行炮击。

  解放军突然还击,第一炮就命中永定舰主桅,舰桥上的人员多被弹片击中,舰长钟汉波仅以身免。事后查明,解放军炮兵在头门山埋伏了一个由四门130毫米岸防炮组成的重炮连,目的就是诱国民党海军舰艇自投罗网。

  永定舰最大的炮只有100毫米,解放军的战术可谓知彼知己。永定舰连中数弹,好在它水密性能不错,而且装甲薄,解放军使用的穿甲弹将它贯通却没有爆 炸,该舰带重伤驶回大陈,经紧急抢修后因负伤太重,不得不开回台湾修理。钟汉波舰长自己没有负伤,比他的前任齐鸿章舰长幸运多了,齐鸿章从永定舰舰长任上 调任当时在广东万山据守的第三舰队司令,官运很不错,但是却在那里被解放军桂山号编队夜袭,打断了一条膀子。

  值得一提的是,国共双方在海峡较量,解放军打永字号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却在抵抗外国侵略的战场上起到了作用,1974年,西沙海战爆发,解放军南海 舰队官兵以弱敌强,干净利落的把越南海军怒涛号炮舰送入了海底,这艘怒涛号,就是和永字号完全相同的美国可钦级出身,所以解放军对它的火力死角,结构特点 十分熟悉,打起来当然得心应手了。

  与中权号同型的中鼎号登陆舰,中权号因为成军4个月就被炸沉,未找到它的照片。解放军空军大显神威的日子,是1955年1月10日,那一天聂凤智指挥 解放军空军轰炸机部队利用大风国民党军戒备松懈的时机,奇袭大陈,一举击沉“中权”号坦克登陆舰(老中权舰改装为衡山号修理舰后,国民党海军将另一艘 202号坦克登陆舰重新命名为中权舰,结果,新老中权舰一起挨炸),重创衡山号修理舰和太和号驱逐舰。负伤最重的是太和号,腰部几乎被剖开,幸好它正停靠 在衡山号侧面,衡山号虽然中了三发炸弹,修理的能力还有,紧急抢修后太和号出逃台湾。

  国民党海军当时的主力舰号称“四大金刚”,形容其最新,最大,最好的四艘美制太字号驱逐舰,这就是太平,太康,太昭,太和,(以后又增加了太仓,太昭),加上1954年11月被解放军鱼雷艇击沉的太平号,四大金刚在大陈折了一个半,损失实在太大了。

  这次轰炸后,国民党舰艇白天再也不敢在大陈岛停靠,更不要说前出到一江山作战,一江山的制空,制海权都落入解放军之手。谁都知道解放军下一步,就是要登陆了。


  向哪里登陆呢?

  共产党要打一江山,这个判断是一九五三年下半年,胡宗南离开大陈的时候最初提到的。

  胡离开大陈,是因为1953年6月24日,解放军声东击西,激战一天拿下了积谷山岛。从积谷山解放军的炮兵已经可以打到大陈本岛。支持国民党军在浙东 作战的美国西方公司认为国民党军已经无从守住大陈,仓皇撤逃。失去了支持的胡宗南,被蒋介石调回台湾。送行时,胡宗南对部下讲到:积谷山是大陈的南大门, 一江山是大陈的北大门。丢了这两扇大门,大陈就守不住了。说完,意犹未尽的加了一句——共军一定会打一江山!

  根据网上朋友的信息,解放军攻击一江山前,曾有严重的情报泄密问题,使国民党军对一江山的防御给予了特别的重视。这个观点我无从证实,我所了解,国民党军意识到解放军很快要打一江山,是因为双方一次极小的战斗。

  这就是擂鼓礁遭遇战。这一战,国民党海军也有份。擂鼓礁,是一江山近海小得不能再小的一块礁石,涨潮的时候面积不足一百平方米,乱石崎岖,还有水下岩洞,便于隐蔽。一九五四年十月下旬,国民党海军永修舰上的几个国民党水兵,奉命在夜间送两名“谍报员”上岸活动。

  天将破晓的时候,这几名水兵用舢板滑向擂鼓礁,悄然上岸,却发现礁的另一面已经有两名“共军”侦察员在活动!

  这几个国民党兵也算胆大,未加思索就依仗人多,用摸哨的方式突然袭击这两名解放军。最初战果不错,两名解放军侦察员措手不及被俘,但国民党兵还没有高 兴两分钟,从另一侧礁石下忽然遭到猛烈射击。原来,解放军侦察员是带有掩护人员的。双方短促交火,战斗中一名国民党谍报员被打死,另一人被俘,水兵们不善 陆战,仓皇上舢板逃走,两名解放军侦察员自然也“完璧归赵”了。

  这是一场很小的战斗,几乎同时解放军猛烈炮击一江山。永修舰水兵带回的消息称,在那两名解放军侦察兵的身边,有高倍数望远镜,有一江山地形图,还有铅笔等物。

  国民党方面判断,这次炮击乃是引诱一江山守军还击,“共军”侦察小队藉此清查一江山上的火力点!那么,很明显,这是为登陆战做准备了。

  国民党大陈防卫司令刘廉一被解放军打昏了头,张爱萍在总攻一江山之前曾经派出空军骚扰性轰炸渔山,南麂山国民党军阵地,刘廉一就急急忙忙向各岛撒胡椒面一样派出了援军。

  但王生明坚信共军的目标就是自己。在王生明的督促下,一江山的国民党军在防御上可谓尽了最大的努力,储粮储水,每个战斗兵都保证2-3件武器(结果一 江山战斗结束后,清点战果,歼国民党军一千挂零,其武器多在战斗中被炸毁,但依然缴获枪炮一千零八十二),二零三高地的核心阵地是石壁中掏空凿成,与山体 结合一体,外面被覆钢筋水泥,号称无人可以攻陷。即便如此,王生明深知自己兵力不足,乃利用两大法宝试图加强防卫,一是在岛上布置层层铁丝网,一是尽全力 埋设地雷,借助地雷的力量弥补人员无法封锁的地区。一江山的地雷密度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值得一提的是,我相信共产党方面肯定是搞到了王生明的布防图,至少是草图,所以,在攻击上明显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手段,使王生明的地雷阵完全失去了作 用。另一个旁证是解放军参加过一江山战役的耆宿,曾经娓娓而谈,国民党军的三道战壕怎样相互掩护,子母堡一共多少个,火炮的部署如何……战后一江山都成了 一片焦土,他从哪儿分析出来的很令人可疑。

  王生明没有来得及作的是在岛屿周围只布置了少量水下障碍物,却没有布置水雷,国民党军考虑的是解放军如果采用帆船登陆,吃水很浅,水雷的作用不大。国民党军没想到的是,张爱萍这一次不是用帆船,而是用钢铁武装到牙齿的登陆艇来打一江山,其总数足有七十余艘。

  七十余艘美制登陆艇!张爱萍家里不是美国华侨,他哪儿来的这么多美国登陆艇呢?都是拜国民党海军之赐。

  解放军登陆一江山,使用的,主要是美制坦克登陆艇LCU、机械化登陆艇LCM和人员登陆艇LCVP,它们都是二战后期建造的优秀登陆艇,美军吸取太平 洋战争早期登陆艇和两栖车在日军轻武器打击下损失惨重的教训,新型登陆艇只注重防御并采用三台发动机以增强其生命力。解放军哪儿来得如此多美制登陆艇?一 个重要来源是1946年7月16日美国国会通过五一二法案,赠送中国271艘剩余舰艇,其中多有登陆舰艇,共分为中,美,联,合四大系列,中字号是大型坦 克登陆舰,美字号和联字号是轻型登陆舰,其他的各型登陆艇,国民党海军称为“合字号”。因为国民党海军当时正在大肆排挤闽系,新任海军司令桂永清晕船而且 根本不懂海军,合格的海军人员极为缺乏,合字号这种小军舰就有些管不过来了,有些干脆稀里糊涂的流入了民间各个航运公司。即便是留作军用的,从大陆撤退 时,也有很大一部分登陆艇无人管理,轻易被解放军缴获,被各个航运公司接收作为民用的艇只,此时则被解放军重新征用投入战斗。

  这不怪国民党海军,国民党海军官兵回忆从大陆逃台的时候,海军人才匮乏到极点,只有领头的舰长一个人会使用六分仪,其他舰长的本领只是跟上前面的船 走……尽管对于解放军手里有这样多的美制登陆艇措手不及,这些“增强防御”的登陆艇,依然被一江山守军打瘫了好几艘,战后,解放军专门派出炮艇,拖带这些 在一江山登陆战中损毁的登陆艇返回修理。

  一九五五年元月十八日,解放军出动轰炸机400架次大举轰炸一江山,随后就是猛烈的炮火打击,几个小时之内,小小的一江山落重炮弹一万多发(国民党称 4。2万发),岛上国民党军所有有线通信全被炸断,大陈指挥部只能呼通203高地王生明的总部,国民党守军表面阵地被摧毁,伤亡惨重,随后,解放军七十艘 登陆艇组成的登陆劲旅数千精兵,分四路直扑一江山。

  最关键的,当然是海门礁一路!

  登陆一江山,战斗最为激烈的两个登陆点,一个是乐清礁,一个是海门礁。

  乐清礁的战斗是强攻。

  因为乐清礁正在一江山国民党军核心工事所在的主峰——203高地的下方,距离不足200公尺,对于没有回旋余地的小岛来说,拿下了乐清礁,203高地 就唾手可得,一江山,也就没有悬念了。所以双方在这个方面都投入了重兵,国民党方面是深知此地之重要,不得不守,共产党方面则是打蛇打七寸,专找硬钉子来 拔。

  这个拔钉子作战打得并不顺利。

  在一江山防卫司令王生明的亲自指挥下,国民党军在这个方面打得十分顽强。解放军原来认为,猛烈的战前的炮击应该已经将国民党军工事基本摧毁,等到战斗开始,才发现炮击和轰炸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国民党军的布防尽管基本在解放军的掌握之中,但是其工事的坚固程度超出了预期,永备工事以钢筋混凝土浇筑,上面横竖交叉四层枕木,再覆盖沙袋,半地下 配置,目标很小,除非直接命中极难摧毁。这样的工事环岛三层,层层环护。对一江山守军来说唯一的问题是一江山完全由岩石构成,难以向下挖掘坑道。这个困 难,和孟良崮上的张灵甫差不多。

  另一个问题是第一批炮弹爆炸后,加上空军轰炸,岛上烟雾弥漫,能见度很低,影响了后续射击的准确度。而岛上的国民党军多有战斗经验,遭到炮击时都能较有效的进行避炮。

  因此尽管炮火看起来很凶猛,其实效果并不是很好,解放军的伤亡中,一半在双方步兵短兵相接前发生,主要是在水际滩头,而国民党这个阶段的伤亡不到三分之一。

  炮火的真正价值,在于彻底破坏了岛上由铁丝网构成的障碍,同时打断了国民党军各部之间的通信联络,王生明能够指挥得动的,只剩了203高地周围的数百守军。

  因此,在解放军登陆艇登陆乐清礁的时候,国民党军实力尚存,居高临下,给强攻乐清礁的解放军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激战良久,解放军只夺取乐清礁下方的一带狭长地带,宽度不过二十来米,国民党军地堡的机枪射口开的极低,几乎没有射击死角。

  有朋友说此战参战部队在激战中看到海水逐渐从浑黄变为赤红,大概,说的就是强攻乐清礁的战斗。

  一江山的工事构造,曾经得到一位善于防守的将军的指点。这位,就是当时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被毛泽东称为“白兰地”的钟松。

  钟松,黄埔二期高材生,蒋介石嫡系,在胡宗南军中与刘勘齐名,和董钊这种“大班长”不同,属于真正比较能打的将领,八一三事变就是钟松的六十一师率先 打响对日军进攻的第一枪,此后,在抗战中有多次精彩的防御战战例。1947年,钟松整编第三十六师在沙家店遭到彭德怀一野的猛攻,毛泽东认为钟松的战斗力 应该在白酒和葡萄酒之间,算作白兰地。不过这次作战彭德怀着法犀利,不顾兵家常法,侧路侧水硬拼钟松,善于防守的钟松只打了两个小时就全军覆没,副师长朱 侠被打死,钟只身逃走。

  因此战,毛泽东给彭德怀题词: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一江山的防御证明,钟松组织防守是有一套的,碰上彭德怀,大概和赵括碰上了白起般的无可奈何。

  一江山下的海水被鲜血染成了红色。1938年钟松在武汉会战中曾以同样出色的防御组织让日军尝到过苦头,史载:“中央军钟松大战黎集,史水为赤”。

  同样是血染红了水,黎集的鲜血让中国人为之振奋,一江山下的鲜血呢?

  同是中国人之间的相残,因为信仰不同的相残,无论军事上面多么出色,也让人感到无限的伤感。对于国共之间的迭次血战,台湾方面的历史爱好者往往有两种 看法。第一种,就是大谈共产党搞人海战术,国军机枪手杀到手软,只好投降……这显然是有点儿失去了逻辑,问题是颇有不少台湾朋友一本正经的讲这些话,往往 他们还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就不是可笑,而是让人毛骨悚然了。(街上一个流氓疯了不要紧,如果居里或者费米疯了,是不是很可怕?)第二种是王生明的儿子王应 云为代表的。几十年后,他和原一江山守军之一的陈学连一起访问过一江山。看过双方在令人头晕目眩的绝壁上的鏖战遗迹后,他说道:“两边都带种。”

  好吧,我想我们大陆的朋友在看过双方激战的历程后,也该有这种心胸,说一句——“两边都带种。”

  王应云所看的那个悬崖,我推测,很有可能就是王生明葬身的90高地,战斗打响三个小时之后,王生明看到203高地失守已成定局,退守到这里等待大陈的援军。

  从乐清礁强攻203高地,三个小时应该是拿不下203高地的,以203高地到海边的三道防线,国民党守军自称能守三个月。

  三个月是多少有些夸张了,太平洋战争中日军在中太平洋的要塞塔拉瓦比一江山坚固多了,日军声称“美国人用一百万大兵,一百年也拿不下塔拉瓦”,结果,战斗只打了四天。

  乐清礁的战斗,最大限度的拖住了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解放军在海门礁的登陆,给了一江山致命的一击。

  乐清礁和海门礁的登陆攻击,大概如同张爱萍的左拳右拳,谁来是实施致命一击看实战的进展。一江山造型如同一只哑铃,203高地是一个锤头,190高地是另一个锤头,海门礁就在190高地下方。

  我的朋友麦克的父亲是国民党海军旧人,麦克说一江山失守后,台湾海军中有人说台湾的防御任务要增加一倍。这是一句气话,不过并不是没有道理。

  乐清礁和海门礁都是陡峭的山崖,完全不符合登陆战“抢滩”的打法,但是对一江山来说,解放军的攻击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一江山滩头狭小,地雷密布,国民党军反复试射,如果选择那里登陆,无异于自杀。

  但是,乐清礁的倾斜度是40度,而海门礁,达到了70度!

  解放军就是从这里硬攀上了一江山。

  台湾的东部海岸也正和一江山相似,从南到北连绵的高达800英尺的峭壁,除了花莲以外几乎没有稍大的港口,所以国民党退到台湾,布防只对西面平原地带,东部是作为天然屏障,无需设防的。

  共军既然连乐清礁海门礁这样的地方都能攀上来,台东方向怎能不设防?

  这当然是气话,当时的土八路,还没有能够在台东发动攻势的海军实力。

  王生明的布防,是按照不留死角的原则,但总的来说,对于这种“绝地”,布防的兵力显然要少一些。

  对海门礁的突击开始后,国民党守军开炮还击,但敌众我寡,很快被压制,登陆艇队已经进入海门礁峭壁掩护下的死角。海门礁下的国民党军暗堡开火,但打在 登陆艇的钢板前门上当当作响而毫无作用,解放军在登陆艇上用沙袋垒成工事,以机枪对射,双方不断有人中弹,距离在急剧缩短。

  距离一百五十米,王生明的秘密武器开火了,只见冲在前面的几艘登陆艇接连中弹,纷纷起火或失去控制。冲在最前面的212艇连中数弹,驾驶台也被击中, 炮弹击穿艇长于延增面前的钢制防盾,于艇长双腿都被打断,紧跟在后面的214艇被国民党军的炮弹像开罐头一样,从舰首一直打穿到艇尾,全艇55人还没有登 陆竟然有50人伤亡!

  王生明的秘密武器就是战车防御炮。解放军登陆一江山,使用的登陆艇可以携带战车,但解放军还没有阔气到这个地步,一江山之战,登陆部队全部是步兵。国 民党军的战车防御炮不是打战车,而是打登陆艇。用战车防御炮打登陆艇,是王生明的杰作。战车防御炮,本来是步兵用来打坦克的武器,虽然不能连发,而且口径 小,单发炮弹的爆炸力有限,但是具有射击准确,穿甲能力强,特别是随处可以发射的优点,用来打登陆艇确实是好武器。登陆艇的前门可以挡住重机枪弹,在战防 炮面前却和纸糊的没有区别。战前,王生明把一个战车防御炮排放在海门礁峭壁的岩洞里,给在这里登陆的解放军突击队造成了重大伤亡。

  不得不承认,上个世纪中叶的解放军,是当时最富有创造力和最为剽悍的军队。在国民党军的弹雨面前,解放军做出了惊人之举,他们在各艇纷纷中弹的情况 下,一面用舰上的火器还击,一面不顾一切的向前冲刺,国民党兵惊讶的看到“共军”踉踉跄跄的在弹雨中把充作掩体的沙袋抛入大海,以便减轻船头的重量,强行 抢滩。国民党军滩头暗堡的射击中,不断有解放军战士中弹落海,但各艘登陆艇还是勉力冲到了岛边

  对于登陆来说,礁也有比滩好的地方,那就是滩头水位较深,登陆艇可以一直顶到岸边。国民党军的暗堡机枪射孔开得极低,打起来几乎没有死角,封锁了所有登陆艇的大门,虽然解放军抢滩成功,却无法冲出艇体,与此同时,战防炮还在继续给登陆艇造成伤亡。

  令人意想不到的场面出现了,滩头的国民党官兵惊讶的发现,从解放军的登陆艇上,同时伸出了根根二三十米长的竹竿,竹竿头上绑着炸药包。炸药包一直捅到国民党军暗堡的机枪射口或者战防炮工事里引爆!这就是解放军破坏国民党军滩头障碍的特殊武器。

  解放军参战的战士回忆,当时登陆艇一靠岸就顶在国民党军的机枪巢上,国民党军地堡的上盖已经被炮弹打掉,解放军居高临下,从艇上向地堡里面投掷手榴 弹,国民党军士兵抓起手榴弹向回扔,无一发落空,但国民党军毕竟惊惧交加,掷回的手榴弹纷纷落入水中,没有一发扔到登陆艇的甲板上,此后,艇上把一根捆扎 炸药包的竹竿塞进地堡引爆,一切遂归于沉寂。

  解放军登陆了,果然如王生明所说,落地就踩在了国民党军地堡的机枪射口上,只是,这时候国民党军的地堡,已经不再射击了。

  滩头,一向是登陆战牺牲最大的地方,一江山也不例外。

  无论用战防炮打登陆艇,还是用竹竿挑炸药包炸碉堡,双方军人,都体现了中国人在军事方面的出色才能。王生明没能守住海门礁滩头,不能说他不够聪明或者勇敢,而是他手中的牌,毕竟没有张爱萍的多,也没有张爱萍的好。

  被突破的国民党军官兵并不肯就此认输,双方短兵相接的战斗,如同两块钢的猛烈碰撞。当战争的智慧用过之后,留给双方战士的,就只有硬碰硬的恶斗了。至 少王生明当时并不是太紧张,他是做好了在岛上“有一堡,守一堡,有一壕,守一壕”的决心,就算解放军突破,他也准备来一个破裤子缠腿,缠住解放军,撑到第 二天天亮,大陈的援军就到了。

  是解放军接下来的战术动作,让王生明变了颜色。

  登陆后的解放军,首先利用国民党军通信中断的弱点,一举攻占一江山哑铃两个锤头之一的190高地,而后,舍近求远,不是从乐清礁,而是从190高地朝第二个锤头203高地猛冲,进展神速!

  岛上不是到处是国民党军的明碉暗堡么?解放军怎能“进展神速”呢?

  因为解放军选择了一条奇特的路线进行突袭,充分展示了这支军队勇猛而刁钻的战斗作风。

  这条路,就是沿着连接203高地与190的山脊直冲。

  一江山的山是石头山,这条岭脊上无法布雷,而解放军的炮火打击岭脊也最容易找到目标(岭脊是制高点,解放军的炮火对岛上各个制高点轰击最为凶狠,90 高地,原名93高地,战斗结束时高度被解放军轰低了三米。),这条线上国民党军的工事人员基本未登陆已经被消灭殆尽。解放军沿着这条线冲击,如入无人之 径。缺点是岭脊暴露在两侧的火力之下,没有可以隐蔽的地方,岭脊上解放军战士的伤亡惨重。

  但是,要杀伤岭脊上的解放军战士,国民党军就不得不从岭两侧的阵地中钻出来仰射,自己又变成了下方解放军登陆部队的靶子。

  下午四点,付出了重大伤亡代价的解放军突击队,一举攻占全岛最高的203高地顶峰,并在那里升起了一面红旗。

  王生明的核心工事,就压在这面红旗下面。

  后人评论,王生明此时犯了一个战术错误。他下令预备队向203高地主峰逆袭,坚决夺回这个制高点。

  似乎,当时国民党军最好的办法是分散坚守,他哪里有本钱和解放军拼消耗呢?

  但王生明有他的苦衷,不得不发动反击,事实证明,他的顾虑十分正确。

  有人说大陈守将刘廉一中将曾久久的眺望激战中的一江山,直到那面红旗升起在203高地,终于长叹一声,放下了望远镜。

  从战斗打响,大陈方面始终按兵不动。

  当然炮兵火力的支援是有的,一江山岛子太小,几乎没有可用的炮兵阵地,守军的炮兵并不强,和解放军进行炮战的,是国民党军在大陈的炮兵。

  解放军的传统是小米加步枪,但这并不是说解放军只会用步枪,给土八路大炮,他们很快就会玩大炮,给土八路原子弹,他们也很快就能把它弄响……锦州之 战,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领教了林彪的炮兵课——论一千门大炮齐射的摧毁效果。从此以后国民党军在火力上的优势就成了明日黄花。一九五四年大陈前线的 解放军,装备已经大为改善,重武器火力上完全压制住了大陈的国民党军,而且出动空军轰炸大陈,出动海军舰艇前出到大陈和一江山之间寻战。大白天的这种挑战 姿态,令大陈守将刘廉一措手不及之下也感到震惊。

  刘廉一,国民党大陈防卫总司令,第六十七军中将军长,并不是一个怯战的将领,舟山之战他曾经指挥登步岛反登陆作战,迫使解放军撤出战斗,在国民党军中可称一员骁将。但是一江山战斗中,这位骁将却没有什么突出表现。

  国民党海军黄球鹏中尉当时在刘廉一的指挥所担任联络参谋,针对刘廉一长久的用望远镜观看一江山上的战斗,他回忆道——司令官当时哪有时间去看。他的印 象中,整个战斗中,刘廉一始终在隐蔽部忙碌不堪,在和王生明通话,和台湾通话,和海军方面联络,安排炮兵反击,调动组织部队等等,但是,他在一江山战斗打 响前,刚把手中所有的大部分预备队撒胡椒面一样派上了周边各岛,要集中足够的反击兵力,谈何容易?

  感觉上,这位沙场宿将是有些被打慌了。

  国民党的海军也被打慌了,面对人民海军和空军的挑战,他们不但没有迎头反击,反而掉头逃出大陈锚地,远离了战场。

  其实战斗中刘廉一不是没有尝试过派部队渡海增援一江山。前面说道和王应云一起去一江山的国民党老兵陈学连和其他数百名士兵已经登上了机帆船,准备出发增援,但命令却迟迟不来。

  国民党战史中记载,这是因为“风浪太大,无法过海”。

  笑话,难道共产党不怕风浪么?

  刘廉一肯定有他的理由。没有足够的预备队,送几百人上去也不过是杯水车薪,何况海军不愿死战,也许这些人根本就送不上去。国民党的海军和陆军始终就没有协调好过。

  如果王生明能够守到第二天天亮,或许刘廉一有更多的信心派部队去增援。

  据说硫磺岛战役,美军的情况也一样,在和日军胶着死战中,几名海军陆战队员忽然在日军制高点折钵山上升起了星条旗,美军士气大振,就此奠定胜局。

  一江山203高地上的那面红旗彻底打垮了大陈岛上国民党方面的信心,国民党方面认为,就在这面红旗升起之后,王生明随即在指挥部自爆身亡。

  那就没有增援的必要了。

  接到出发取消的命令,陈学连抱着枪在船上号啕大哭。他本来就是一江山的守军,王生明1955年元旦从台湾探亲返回,自知一江山之战已经不可避免,而且凶多吉少,遂下令父子,兄弟都在一江山守军中其中之一返回大陈,陈父子皆在军中,其父留在了一江山。

  “哪里还有命回来。”过了几十年,谈起当年远望一江山的心情,陈学连说。

  以重大代价攻占203高地,在解放军来说,属于神来之笔。这就是王生明明知会消耗掉自己的有生力量,也不得不饮鸩止渴,强行反击的原因。

  王生明对逆袭反击203高地应该是比较有信心的,他派出的指挥官是第四大队大队长王辅弼,为了保证成功,连自己的卫士都编入了突击队。

  后来参战人员的回忆说,解放军的炮火不是“打”进国民党军中,而是“砍”进了国民党军的反击队形中。这次反击,流尽了守军的血。管伤亡惨重,王辅弼果 然是一员悍将,不负期望,在他的指挥下,国民党残军向203高地发起了近似疯狂的反击,解放军占领高地的部队伤亡太大,几乎全部阵亡。空军掩护攻击的飞机 已经打光了弹药,只好用俯冲试图吓退敌军。眼看国民党军的反击就要成功,一支奇特的部队忽然杀入了战团。

  投入战斗的是全部是解放军海军的水兵。

  在海门礁登陆的登陆艇非沉即伤,水兵们自发组成了突击队,跟随在陆军后面冲锋,眼看203高地告急,这支水兵队恰好投入增援。

  这就是国民党战史中所谓解放军海军陆战队参加了一江山战斗的来历,其实,当时海军陆战队还没有编制呢。

  杀红了眼的王辅弼率领残余的国民党军向水兵猛扑。

  他后来回忆,当时一方面是战斗中无暇思索,一方面认为水兵打陆战毕竟外行……

  战斗的结果是水兵全歼国民党残余的反击部队,大队长王辅弼被手榴弹震昏后活捉。

  王辅弼忘了,解放军本来没有海军,海军都是陆军调来建成的,而且,都是陆军中的战斗骨干……

  乐清礁上的部队也同时到达,合兵一处的解放军向203高地的核心工事猛烈突击。

  王生明没有办法守了。

  再好的工事,没有人也守不住。

  他留下政训主任孙钢埔等组织防御,自己带少数人员,悄然消失在炮弹爆炸的烟雾中。

  即便人少,核心工事的守军还是顽抗了大约一个小时,核心工事太坚固了,没有人能够攻进来。

  人是攻不进来,但是解放军并没有用人来攻。下午五点钟,解放军用火焰喷射器发动对核心工事的攻击,国民党军的防御彻底崩溃。

  火焰喷射器的喷火能够进入碉堡射口,在工事里面还能转弯,土八路这次不是人海战术,是火海战术了。

  当晚,解放军宣布占领一江山。

  其实,此时岛上还有相当数量的国民党残军。守将王生明逃到了90高地下面的秘密地堡,试图派人和大陈联系。

  90高地,是对峙的两座峭壁,高差90米,下面是水,上面是天,中间一线险路,如果大陈的国民党军反击,可以沿着这条险路直上203高地。

  秘密地堡,就在天和水之间的峭壁上,外观与山体浑然一色,解放军根本没有发现这里有国民党军。

  东山岛登陆战,解放军是因为残余守军坚守住了八尺门码头,使援军迅速登上东山岛,造成国民党军的失利。王生明,大概也很想把90高地变成一江山的八尺门。

  无奈,大陈的国民党军,彻夜无人来联络,守军电台已经损坏,也无法送出消息。

  第二天早晨,90高地解放军修筑工事推下石头,绝望中的国民党守军神经过敏,误以为被发觉而开枪射击。解放军发现这里还有国民党残军,遂爆破攻击,王生明用手榴弹自杀,一江山国民党守军的抵抗,终于归于沉寂。

  1月20日,一江山上不再有枪声,国共在浙东持续五年的系列之战,至此落幕。一个月后,国民党军与美军联合实行“金刚”行动,将大陈岛守军撤往台湾。国民党在大陆周围最后一个主动出击的据点就此消失。

  一江山是一座流血的岛,但无论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不得不承认,一江山之战后,浙东的人民,得到的是和平。

  几十年后,王应云到达一江山和大陆访问,在解放一江山烈士陵园,大陆方面也给了他这个“敌将之子”相当的礼遇。意识形态似乎已经不再那样重要。

  王应云在奔走,他说,希望我们可以把一月二十日变成一个纪念日,就叫做“两岸和平日”吧。

论文接受后的几条教训

消息来源:科技时空
近百号人辛苦工作近三年,某项研究现在终于有了一个初步的结果。虽然 此前因为各种原因被某Top journal毙了,但修改后还是有个不算差的期刊接受(还要做小的修改,所以抱歉我还不能对论文内容或哪个刊物说点什么)。今天终于有空停下来想想这件 事,我总结了几条教训。

A:在科学发现上,第一个做出来的是冠军,第二个做出来的什么都不是;

B: 合作研究当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合作;

C: 当你追赶人们常说的海潮时,其实海潮已经过了。所以不如追求你的梦想;

D: 多学科研究的意思是指你会结交很多有意义的朋友;

E: 研究工具会不会无所谓,学就会了;

F: 头脑没有思想不无所谓,因为这就是科学本身;

G: 研究的组织工作,价值远高于研究的具体过程(公式表达为,严格意义上的Correspodence author >>> 严格意义上的First author);

H: 好的实验设计不一定会成功,但失败了也有意义;

I: 臭的实验设计不一定会失败,可是成功了也没有意义;

J: 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困难;

K: 相信你的研究伙伴,怀疑那些不干活的人;

L: 以前成功的实验,不一定到处都能用;

M: 学习管理,至少学习管理你冰箱里保存的克隆;

N: 学会备份,别等到大火把一切烧光以后才开始啼哭;

O: 多看原始文献,少读研究综述;

P: 研究方向在实验结果里,不在研究综述的“展望”里;

Q: 结果中的原始数据也有不可信的可能,更何况是讨论;

P: 能发一流专业期刊的论文不一定能发Top Journal,反之亦然;

Q:实验交给一个可靠的人做,比交给100个不可靠的人做强胜一万倍;

R: 对会做的人,监督,对不会做的人,训练;

S: 和会想的人,讨论,和会吹的人,Byebye;

T: 相信一个人的未来要根据他的能力,相信一个人的能力要根据他的历史;

U: 做臭的研究花的精力远远超过做好的研究,做好的研究花的脑力远远超过做臭的研究;

V: 英语不行是因为问题没想清楚,语言太差没有关系总有人会帮你改;

W: 靠项目培养自已,靠合作提高自已;

X: 易者易为,难者可为(common things should be easy, advanced things should at least be possible);

Y: 怀疑一切;

Z: 坚持到底。

外一条:让别人去计算SCI IF,让自已去计算研究对学科的贡献(换句话说:让敌人自乱陈脚,自已回家数钱,呵呵)

Thursday, June 16, 2005

从百名青年精英看今技术前沿:计算机通信技术

编者按 美国《技术评论》期刊编辑部日前从IBM及通用等大公司和几所著名的大学聘请了30名专家,对选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中国、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 600多提名者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最后确定了在纳米技术、计算机与通信及生物技术领域从事前沿技术研究的、年龄在35岁以下的100名青年创新者,他们是 当今世界青年知识分子中的精英。本报编译了百名创新者的简介,旨在使读者了解全世界青年科学家在干什么,也了解一下美国人眼中的世界科技前沿。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领域评出的青年创新者是:

  戴维。布卢森(29岁):TurnTide公司首席技术官。他正制造一种可通过检查通过路由器的信息内容和来源,改变处理电子邮件规则的新型路由器。采用TurnTide公司制造的路由器,可使垃圾邮件减少90%.

  贾纳森。阿卜拉姆斯(34岁):“朋友公司”创建人和主席。他创立了一个社会网站,有800万人借助这一网站同他们的朋友建立了联系。由于网站的成功目前已筹集1400万美元风险资金。

  格伊多。阿潘兹勒(33岁):“电压安全公司”创建人。创建于加州保罗阿尔托的这家公司,采用诸如电邮地址等简单的个人身份识别技术使密码技术商业化,以确保信息安全。

  阿利萨。阿波塞尔(31岁):康乃尔大学助教。他改进了用以制造接收机、发射机的光学通信技术。该项技术加速了计算机内芯片之间的通信联系。

  阿努杰。巴特拉(34岁):德仪公司系统工程师。他正领导一个研究小组推进超宽带无线技术。该技术可为高效媒体的应用提供所需的高传输速度,而又节省电力的解决方案。

  塞济。比郎杰(30岁):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助教。他研发出用以分析老鼠对实验药物副作用的影像软件。

  万斯。伯奇恩(31岁):DigitalPersona公司创建人兼首席技术官。他在红木市建立了专于计算机输入的指纹识别生物公司。

  卡迪兹(29岁):微软公司程序经理。他发明了一种可减轻信息负荷的较好方法。

  陈天桥(31岁):盛大互动娱乐公司创建人兼首席行政官。该公司专精于多层次科学幻想游戏,目前已吸引了几百万用户,首次股票上市即筹集1.52亿美元。

  罗伯特。弗雷德里克(31岁):“亚马逊网络”公司资深技术经理。在人们的印象中,该公司是售卖从书到厨房用具等商品的公司。但弗雷德里克正领导开发一种软件,试图将该公司转变成像拥有零售机的“可口可乐电子商贸”那样的公司。

  阿瑞福。丘德哈里(32岁):朗讯公司技术员。他开发出了可在长距离光纤网内(达6400公里),实现更高速数据传输的技术。

  拉法尔。克罗姆拜利(33岁):Paris-Sud大学研究人员。他开发出的新型量子级联微型激光器,可用于各种传感和成像应用。

  埃德里安。科利尔(33岁):IBM公司英国温切斯特实验室首席技术官。他通过简化多种程序编制,改进了软件质量并减少了开发成本。

  罗伯特。德洛斯特(34岁):升阳公司首席研究员。他在无线技术方面作出了先驱性工作,既消除了计算机系统中间隔很近的芯片间的导线连接,使数据传输比在有导线连接情况下提高了100倍,这一技术对超级计算机研发十分重要。

  阿里。哈吉米利(32岁):加州理工学院电气工程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如何将整个雷达系统装入一个芯片内。他发明了一种将多瓦数放大器制作在一个低价芯片上的方法,从而可导致更小、更便宜及耗电更少的单芯片手机的出现。为此,它在加州创建Axion微器件公司。

  丹。格鲁尔(32岁):IBM公司研究员,也是IBM公司“WebFountain系统首席设计师,该系统可从几十亿网页中摘录出主要内容,并可帮助企业作出决定和察觉欺诈行为。

  米切尔。海尔姆伯瑞奇特(34岁):IrisAo公司创建人兼首席行政官。他在计算机芯片上制造的显微、可变形透镜,可为医学成像和侦查等应用设备进行图像矫正。

  艾伦。赫茨曼(30岁):多伦多大学助教。他将机器学习和制图结合在一起,其开发的新技术可利用抓拍演员、舞蹈和运动员的运动过程,产生出逼真的动画片电影和影像游戏。

  库尔特。黄(34岁):BitPass公司创建人兼总裁。他创建了一家研发“小额付款技术”的公司,使欲获得网上内容的用户的支付金额少至1美分。

  阿里。丘尔斯(34岁):RSA安全公司首席研究科学家。他发明的技术可改进无线射频识别标签的安全和隐私性。他还发明了基于个人信息和生物特征的密码核实装置。

  理查德。肯特(34岁):弗吉尼亚大学助教。他开发出了对设计汽车安全气囊和汽车安全系统十分重要的生物力学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使设计者根据乘客高矮、体重和其他身体条件来调整安全装置的设置,以在撞车时能更好地保护乘客。

  安德烈。库尔泽(29岁):Bosch公司研究工程师。他研发出有可能实现直接喷油技术的热动力学模型,这项技术一旦开发成功,将降低汽车燃油消耗及排放物。

  葛兰。莱文(32岁):卡内基梅隆大学助教。他探索了信息技术的艺术效果。使艺术家和工程师可利用“远距离谐音”,即观众手提电话铃声来设计舞蹈动作。

  马西莫。马其欧里(34岁):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教授。他开发了一种网上识别、发现和检索信息的更有效方法。该计算机科学家还开发了互联网隐私标准“因特网国际协议”。

  沃基思科。马图西克(31岁):三菱电器公司访问科学家。他在三菱公司坎布里奇实验室,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绘图和图像复制技术,产生出三维电视及三维图像。

  詹姆士。奥布赖恩(34岁):伯克利加州大学助教。他发明了模拟诸如溅起的水花和爆炸等自然现象的算法语言,可用于电影拍摄、视频游戏,以及改进训练模拟装置。

  纽利。奥利弗(33岁):微软公司研究人员。他建造了更直观的人—机界面。该界面能在一个灵巧的办公室中,识别办公室内的人员正在干什么,以及实现让用户通过手势同计算机互动。

  拉麦什。拉斯卡(34岁):三菱公司访问科学家。他建造了可无缝地将多个放映机图像组合在一起的、大型计算机显示系统。这一图像处理和图像研究系统可在娱乐业中获得广泛应用。

  思科特。海弗曼(32岁):Meetup网站创建人兼首席行政官。该网站能让对某一特定问题,如对哈利波特小说和陶器感兴趣的人,建立面对面的 网络联系。目前已有140万人上该网站登记,以期能会见对某件事务感兴趣的伙伴。目前由私人资助的该公司的收入是一年前组建时的7倍。

  玛丽。皮特露西-萨米加(33岁):杜邦公司光子学研究计划负责人。如果光纤网络中的更多部件能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互联网将会是更快。玛丽正研 发的聚合物材料,有可能使这种集成光路成为可能。她领导的小组在开发新型塑料,并将塑料元件与硅玻璃元件结合在一个芯片的技术上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詹尼佛。莱克福德(34岁):AT&T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她开发了可在大型网络上监视和自动管理互联网信息交流情况的技术。这名计算机科学家的创新,已被用于包括AT&T的商业骨干网等若干系统。

  索克乌。雷西(34岁):“千年网络”公司创建人兼首席技术官。其公司设计了超低功率、无线传感器网络,他们的极小尺寸传感器节点技术可用于环境监测、侦察和健保工作。

  沙德。朗迪(33岁):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讲师。他制成的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小发电机,可将很微弱背景震动转换成电能。

  杰希。施尔(34岁):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他发明了新型数字化显现(Visualization)技术。

  吉斯。夏波(34岁):飞利浦电子公司部门主任。他帮助开发的蓝色激光光盘存储系统,比当今的DVD有更大的存储能力。

  查塔利。森古博塔(34岁):德仪公司系统设计师。他研发了先进手提电话系统中使用的通信芯片的结构。这种芯片使多媒体手提电话更易处理上网、召开长途电话会议等服务内容。

  皮埃尔。希拉德(34岁):阿尔卡特公司研发计划经理。他发明的软件模拟工具,能设计超高容量通信系统中的复杂光纤。

  西蒙。西麦奥诺夫(31岁):Polaris风险投资公司合伙人。他为Archivas网络服务公司提供顾问服务,该公司采用分布式计算来管理数字档案和评估其他公司服务的诚信。

  夏洛特。斯库拉波(34岁):ABB公司首席科学家。他采用“增大现实技术”(Augmentedreality)为喷涂机器人编程。

  本。特鲁特(27岁):SixApart公司创建人兼首席技术官。该公司开发出一种可产生“网志”的通俗易用程序,并可为网志出版提供服务。

  麦娜。特鲁特(27岁):SixApart公司创建人兼首席行政官。她同她的丈夫创建了该公司,但她开发了较简单的用户界面,大大增加了用户数。

  斯里尼希。瓦拉达拉金(31岁):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计算中心主任。他设计和建造了世界上第三个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这台超级机由1100台“苹果”机集成而成,仅花费500万美元。

  吴敏(29岁):马里兰大学助教。他设计出多种可将数字水印图案隐藏于财务报表和其他电子报表中的方法,可用于授权核实记录、防止欺诈和阻止未核实授权的信息发布。

  张茜(31岁):微软北京研究院研究人员。她改进了便携式网络系统间的漫游,并为无线多媒体开发出更好的压缩和传送技术。她还有20多项专利技术正在申请中。

从百名青年精英看技术前沿: 纳米技术

美国《技术评论》期刊编辑部日前从IBM及通用等大公司和几所著名的 大学聘请了30名专家,对选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中国、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 600多提名者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最后确定了在纳米技术、计算机与通信及生物技术领域从事前沿技术研究的、年龄在35岁以下的100名青年创新者,他们是 当今世界青年知识分子中的精英。

纳米技术领域评出的青年创新者是:

弗拉季米尔·波罗维奇(34岁):麻省理工学院助教。他在诸如发光二极管、激光器、光探测器和化学传感器中,采用了有机和纳米结构半导体。他所组建的公司已取得其所获30项美国专利的生产许可证。

马西克·波尔萨拉(32岁):AmberWave系统公司创建人兼首席技术官。他所建的公司成功研发出“拉紧硅”,即让硅晶体中的原子间距仅为千分之几纳米。这种硅单晶可使计算机芯片运行速度更快,耗电更少。

达斯丁·卡尔(34岁):桑迪亚国立实验室技术人员。他开发出能够探测亚原子范围运动的纳米硅装置。这种纳米探测器可用于飞机导航中的超精密加速器。

马丁·库尔皮波(32岁):麻省理工学院助教。他设计的机器使高质量低成本的纳米制造成为现实。他的纳米控制仪比现有的仪器性能更好,更为灵巧。

拉埃蒂亚·迪尔默(33岁):橡树岭国立实验室研究人员。他的研究方向是解决核废物处理的实际问题,即经济地清除在萨凡纳河核设施储存的10万立方米放射性废物。

玛莎·贾德诺(33岁):通用电气公司统计学家。她开发的统计模型和设计软件,使材料研发效率更高。采用她的方法,工程师可减少产品研发时间90%。

维利纳·格拉夫(32岁):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工程师。他研发出一种可切实为汽车提供动力的燃料电池。这种电池启动快、动力足。

韩宇(27岁):新加坡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研究所博士后。他合成的纳米颗粒拥有精确确定的小孔径。这种材料可用于精密递送药物和基因疗法。

马塞尔·伯鲁齐兹(31岁):“分子井”公司创建人兼首席科学家。6年前还是研究生时,他就演示出能用于标记细胞内的蛋白质的“量子井”和纳米宽度的发光颗粒。“量子井”公司向生物学家和药物研发人员出售新型成像工具,这些工具可更详细地显示出分子事件图像。

斯泰凡·赫奇特(30岁):柏林Freie大学助教。他发明了新型聚合物纳米管和其他分子建筑构块。这些新材料在制造纳米大小的电子器件中有潜在的用途。

达瑞尔·艾尔文(31岁):麻省理工学院助教。他制造的纳米颗粒可在人体内释放化学物质,用以为免疫细胞编制程序,从而战胜像HIV那样的病毒感染,或者摧毁恶性肿瘤。

鲁斯泰姆·埃斯马吉洛夫(31岁):芝加哥大学助教。他研发的用以模拟复杂化学过程的微流体技术,将有助于发现药物和设计医学装置。

阿尔伯娜·伊瓦尼塞维奇(29岁):普渡大学助教。她研发出的用显微针将精确肽样沉积到身体组织上的新技术,将为治疗失明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莱罗·奥尔森(30岁):“Neah动力系统公司”创建人兼首席技术官。他的用多孔硅取代甲醇燃料电池中的塑料薄膜技术,可减少甲醇燃料电池制造成本。这种新型燃料电池可望于2006年投产。

拉维·卡恩(32岁):Rensselaer技术学院助教。他开发了高效炭疽治疗方法,在这种治疗方法中,每种药物分子可阻止多种毒性分子,而不是一种毒性分子。他正将此原理应用于艾滋病的临床治疗。

金尼莱特·科兰(32岁):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她采用基于生物学的自装配技术来建造分子电子器件,即采用DNA膜板产生自装配的分子电子器件———碳纳米晶体管。

杰米·林克(26岁):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她在微米大小的硅片上蚀刻光学条码。她希望将这种技术用以探测水中的污染物或人体中的癌细胞。

卢玉林(30岁):德克萨斯大学助教。他发明了纳米转移印制技术,这是一种在有机物电子电路和塑料电路上模制纳米部件的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可用于制造大面积、易弯曲显示装置,以及廉价的太阳能电池。

泰勒·麦柯奎德(33岁):康乃尔大学助教。他研发出的催化剂可减少合成药物所需的过程,并减少了危及环境的副产品的产生。

特里·奥多姆(30岁):西北大学助教。他让硅产生很多小“烧杯”,即仅50纳米宽窄的硅纳米井。这一创意可用于生长尺寸均匀的纳米颗粒。这种超精密加工技术将使定制的颗粒拥有特殊用处,如用作为超敏感化学传感器等。

埃里克·施舍(28岁):纳米系统公司研发科学家。他研究的无机半导体纳米材料,可帮助该公司开发出便宜、可折叠太阳能电池。

米切尔·斯特拉诺(28岁):伊利诺斯大学助教。他的研究工作有助于深入了解碳纳米管表面化学,从而使研究人员可根据其半导体特性、金属或绝缘特性来挑选碳纳米管。这为纳米管器件的开发克服了重大障碍。

威廉姆·泰勒(32岁):ArvinMeritor公司工程主任。他为“等离子体管”的商品化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开发的等离子管是一种污染控制器件,可将柴油燃料转化为氢,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达90%。

山本津吉(31岁):NEC公司研究人员。他演示了固体电路中第一个双四分之一位逻辑门。这对建造超高速量子计算机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进步。

杨述(33岁):宾州大学助教。她为高速光子计算机和通信网络设计了“灵巧的”光子器件。而在贝尔实验室,她正同其他研究人员合作,共同开发液体微透镜,以期借助于电子学方法在光纤中导引光信号。

郑元凯(34岁):新加坡数据存储研究所研究科学家。他简化了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生产,使这种快速永久性存储器更便宜和更实用。

莫丽·史蒂文斯(30岁):伦敦帝国学 院讲师。她最近的研究工作表明,改变悬浮金颗粒溶液的PH值,即可控制金纳米颗粒的行为。她将这些颗粒附着到特殊设计的肽分子上,在正确的PH值条件下, 他们彼此相互作用,最终拉拢成有组织的结构。PH值的变化改变了肽分子形状,使之彼此排斥。实验表明,有可能产生一种物质,在人体内发生化学变化而可自动 改变其形状。这样一种物质可用于产生可植入的药物投送装置。她的工作如果获成功,将使药物投送更加灵巧。

崔颐(28岁):伯克利加州大学研究人员。他能精确控制纳米建筑构块(材料)的装配,从而可用于制造筛选检测癌症、量子计算机和太阳能电池等器件。他在纳米导线研究领域进行了开创性工作。

从百名青年精英看技术前沿: 生物技术

美国《技术评论》期刊编辑部日前从IBM及通用等大公司和几所著名的 大学聘请了30名专家,对选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中国、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600多提名者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最后确定了在纳米技术、计算机与通信及 生物技术领域从事前沿技术研究的、年龄在35岁以下的100名青年创新者,他们是当今世界青年知识分子中的精英。

生物技术领域评出的青年创新者是:

亚科夫·本宁森(28岁):以色列魏兹 曼科学研究院研究生。他试图用能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分子机器取代医生。目前,他已制成一个分子装置(实际上是一个 DNA片断和酶),该装置能分析与肺和前列腺癌有关的基因变化,并在需要时释放药物。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丘奇说:“这种原型装置表明,他正向将诊断与治疗集 成在一起的方向前进,这必将引起一场医学上的革命。”

瓦迪姆·巴克曼(31岁):西北大学助教。利用测量白光同肿瘤细胞相互作用时出现的变化,他发明了一种更早期的精确测定结肠癌位置的方法。

塞利娜·常(31岁):Intel公司研究科学家,她设计了用于探测病毒和细菌的纳米技术装置,以及首次设计出可用于探测医学试样中单分子DNA的装置。

里博卡·德来塞克(30岁):莱斯大学助教。他正研发采用定向纳米材料,查找、监视和治疗乳腺癌和其他妇女癌症的光子技术。这种方法是无痛的,且治疗成本低。

赖安·埃格兰德(29岁):Oxamer公司创建人兼总经理。通过将微流体技术、计算机控制和电化学法相结合,他将生产DNA芯片的成本,从几百美元降到几美元。

米切尔·埃劳维茨(34岁):加州理工学院助教。他将现存的几种基因组合,构建出细胞内部运行的人工生物路径或线路。其目标是:更好地了解细胞行为如何自然地被控制,细胞如何能被重新编制程序。

迪姆·贾德纳(31岁):波士顿大学助教。他建立了细胞路径的计算机模型,目的是为了让细菌能更好地生产能源,和让细菌在环境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他建立公司的目的,就是利用这一细胞计算机模型改进抗生素。

沙娜·凯莉(34岁):波士顿学院助教。她制成纳米电化学和电传感器,以探测与医学有关的基因序列和蛋白质。

格洛利亚·科尔伯(32岁):Fossa医学公司创建人兼总裁。他利用输尿管遇外来物时会发生膨胀的原理,发明出一种低成本、少侵入性排除肾结石的方法。

维克拉姆·谢尔·库尔玛(28岁):波士顿Dimagi公司创建人兼首席行政官。该公司研发成一种互动软件,以鼓励患者自己处理诸如糖尿病和艾滋病等慢性病。装在“个人数字处理”上的软件系统正用于印度和南非农村。

乔戈·拉汉(33岁):密执安大学助教。他发明了一种可变换的表面涂层。该涂层能在吸水和防水之间变换。这种灵巧的表面涂层可涂在生物医学植入物上,以用于组织工程、传感和药物递送。

埃里克·柳萨德特(31岁):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住院医生。他示范并演示了病人通过置于其大脑表面的电极,能做到实时控制一台计算机。这种界面能使瘫痪病人同他人建立通信联系,最终控制假肢。

戴维·刘(31岁):哈佛大学助教。借助于将初始材料同DNA片断相连的方法,他采用进化原理合成分子。即DNA片段的排序确定它们之中哪一个彼此键连,因此可指挥初始材料之间的反应。

劳仁·迈尔斯(31岁):德克萨斯大学助教。他用可预测如何通过人际交往来传染疾病的数学模型,帮助公共卫生官员控制肺炎和SARS等疾病的传播。

阿南斯·纳塔拉健(33岁):无限生物医学公司首席行政官。他研发的一种技术,使植入的心脏装置能探测早期心脏病。

瓦西里斯·恩特赞克里斯托斯(34岁):哈佛大学助教。他发展了体内蛋白和其他分子的非入侵式光学成像技术。通过他提出的原理开发出的软件和制成的仪器,能达到对癌和其它疾病的超精确诊断。

夏因·皮尔斯(29岁):弗吉尼亚大学助教。他开发出一种模型,能模拟诸如血管增长过程中,组织中单个细胞的迁移、繁殖和生长过程。该模型将有助于改进组织工程和药物的研发。

克林·希尔(32岁):基因网络科学公司创建人兼首席行政官。他开发出一种人体细胞计算机模型,利用这种“虚拟细胞”可揭示化合物如何发生作用,并可预测出哪种化合物在人体试验中可能有更好的治病疗效。

桑德拉·沃赫·拉戈尔斯(30岁):催化剂生物科学公司创建人兼科学家。他采用灵巧的试验,测定哪一种切蛋白质酶能在未来药物中发挥作用。

弗兰克·里克(34岁):德国癌症研究中心项目负责人,他正研发一种能阻止癌细胞中DNA异常变化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可使癌细胞的行为发生根本变化。

克里斯托佛·沙夫拉斯(33岁):Onyx科学公司企业发展经理。他发现了一种酶,利用这种酶可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生产诸如特弗龙等含氟化合物。目前,这些含氟化合物还是通过有毒的生产工艺生产的。

莫尼莎·斯科特(33岁):加拿大温哥华“Inimex”公司研究室主任。她测定出小的天然蛋白质如何提高免疫反应,并正在研发一种耐抗生传染病的合成蛋白质。

克里斯蒂娜·斯莫尔克(29岁):加州理工学院助教。他开发了一项可精细调节单个基因活动的技术,该技术在生物传感、基因治疗、研发新型抗菌、抗真菌和抗癌疗法等方面可获得应用。

甲扬苏(32岁):汉城国立大学助教。他首次提出了一种方法,即不用复杂的制备过程而能让研究人员直接地在玻璃和塑料表面上,模印上各种形状的蛋白质和细胞。这一技术不仅在基础研究,而且在化学和生物传感器中都会十分有用。

奥尔加·特罗扬斯卡娅(26岁):普林斯顿大学助教。她发明了先进和精确的,可用于分析DNA芯片产生的数据的计算机算法。这种算法使研究人员能辨识出淋巴癌、肺癌和胃癌等疾病的基因。

王磊(31岁):圣地亚哥加州大学研究员。他扩大了基因密码,以使活细胞制造的蛋白质,能被加入新的、非自然的组成成分。该技术将来有可能会让生物学家制造出新的、有特殊性质的蛋白质,甚至全新生物体。

斯穆拉蒂·威德旺斯(30岁):旧金山加州大学博士后研究生。她研发出一种治疗肺结核的新药。该新药不是直接杀死肺结核菌,而是封杀让肺结核菌再生的蛋白质。

庄小威(32岁):哈佛大学助教。利用 显微镜,她拍摄了单个流感病毒的连续影像。这是世界上首次记录到病毒的各阶段过程。她将发荧光的分子标记物附到病毒上,当用激光照射时,标记物发射出特殊 彩色光。用这种方法,他不仅详细地跟踪了单个病毒的行为,而且也跟踪了诸如RNA片断等这样的单个分子行为。她已在哈佛大学建立了自己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 验室。庄小威深入了解病毒的行为,将帮助研究人员找到摧毁病毒的全新方法。